美媒感到非常的意外!在美国推出“大而美”法案之后,美媒表示,中国竟然一个字都没有对美国进行批评。7月7日,纽约时报刊文表示,特朗普的这项措施将导致美国国债在未来十年内增加至少3.4万亿美元,现在的美国无疑就像一个信用卡透资的孩子。而这样的债务扩张会增加美债风险,但中国对此却保持沉默。 咱中国人讲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外交部发言人每次回应涉华法案时,都会搬出“互不干涉内政”这八个字。这可不是空话,1954年周恩来总理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第一条就是互不干涉内政。美国国会通过的法案,哪怕再离谱,那也是人家的“家务事”。 中国要是跳出来批评,反而会被美国政客抓住把柄,说咱们“输出意识形态”。就像2020年美国通过涉疆法案时,中国虽然强烈反对,但也只是通过外交渠道抗议,没在联合国公开唱反调。这种“点到为止”的策略,既能维护自身立场,又不至于把中美关系推向对抗。 再说经济利益的考量,中国现在手里还握着7570亿美元美债呢,虽说已经是16年来最低,但一旦公开批评美国债务政策,很可能引发美债市场恐慌。去年4月美国宣布“对等关税”那会,全球投资者恐慌性抛售美债,导致美股、美债、美元“三杀”。 中国要是这时候站出来指责美国,难保不会被当成“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更关键的是,中国正悄悄调整外汇储备结构。中国4月减持美债82亿美元,同时增加了黄金和欧元资产的配置。这种“闷声调整”的策略,比公开批评更能保护自身利益。 美国这法案明摆着是“劫贫济富”,不仅削减1180万美国人的医保,还把3.4万亿美元债务窟窿甩给下一代。可中国要是跟着西方媒体一起批评,反而会被说成“幸灾乐祸”。更聪明的做法是用行动说话。 当美国在法案里取消新能源补贴时,中国正以每月新增20GW的速度扩建光伏电站。这种“用脚投票”的方式,比任何批评都更有说服力。就像《纽约时报》说的,中国在清洁能源领域的领先优势,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扩大”。 当美国车企还在为燃油车政策争吵时,中国电动汽车已经占据全球60%的市场份额。这种“无声的竞争”,才是对美国法案最有力的回应。 其实中国的沉默,恰恰是一种“以静制动”的智慧。就像下围棋,高手不会在对手的棋盘上落子,而是在自己的地盘上构建优势。 当美国政客还在为3.4万亿美元债务吵得不可开交时,中国已经用实际行动证明,真正的较量,不在口舌之争,而在产业升级的赛道上。这种“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策略,或许才是对“大而美”法案最深刻的回应。
丢人!《纽约时报》报道嘲讽“大而美”法案,说在美国都听到了14亿中国人,对美国发
【20评论】【1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