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山舰开放日,一老人没有预约到参观票,拿出了一枚泛黄的胸章,递给卫兵说:“能不能通融一下,我想回家看看?” 上海北外滩的码头在四月清晨总飘着一层薄雾,2025 年的这个周末,雾里裹着不一样的动静。 沂蒙山舰的舰体像一块暗灰色的礁石,半截浸在水里,排队的人手里举着手机,屏幕上的预约码在雾中泛着淡蓝的光。 队伍旁边有个穿灰色中山装的老人,手里没拿手机,只捏着个用蓝布条捆着的小盒子。 他叫邓石,九十一岁的身子骨有些佝偻,站在那儿像株被风吹弯的芦苇。 安检口的哨兵正给游客扫码,转头看见他,刚要说明没预约不能进,老人解开蓝布条 —— 盒子里是枚布质胸章,边角卷得像荷叶边,上面绣的 "沂蒙山舰 机电长 1953" 已经发白。 哨兵的脚跟 "啪" 地并在一起,抬手敬了个礼。 没等两分钟,舰上跑下来几个穿白衬衫的军官,领头的舰长握住邓石的手时,发现老人的指关节都是变形的。 "您是邓老?" 舰长的声音有点发紧,"档案里记着您呢,1955 年一江山岛战役,您在机舱守了三十七个小时。" 邓石摇摇头,说就想看看现在的机舱,当年他在那儿摔过七回。 上舷梯时,邓石的脚步突然稳了。 甲板上的直升机平台亮得晃眼,他却径直走向通往下层的舱门,指着舱壁上一块浅色印记说:"这里原来有个铁梯子,1954 年检修时我从这儿摔下去,磕掉两颗牙。 "跟在后面的机电兵愣住了,那处印记确实是旧梯拆除后留下的,连老兵档案里都没写这么细。 机舱里的显示屏比当年的仪表盘亮十倍,邓石盯着那些跳动的数字,突然伸手摸了摸舱壁。 当年这儿烫得能烙饼,他笑的时候露出缺牙的缝隙,夏天光着膀子都出汗,机器响得像打雷,说话得凑到耳朵边喊。 有回管道裂了,我抱着堵漏垫扑上去,后背燎掉一块皮。 年轻水兵们围成个圈,有人发现老人摸的位置,正是现在的应急堵漏装置接口。 走到武器舱时,一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正踮脚看鱼雷模型,邓石扶了她一把。 "爷爷,这鱼能炸沉船吗?"小姑娘的声音脆生生的。 老人望着窗外驶过的货轮,货轮的烟囱正冒着淡烟:"能护着咱们的船不被人炸。 他说起 1955 年的那个清晨,海面上的浪头有门板高,他们的舰像片叶子在浪里颠,机舱里的蒸汽管 "砰" 地炸开,他裹着浸了水的棉被堵漏洞,听着外面的枪炮声,心里就一个念头:船不能沉。 下午的阳光斜斜照进舱室时,广播里开始催游客离舰。邓石在舰史陈列柜前站了很久,柜子里摆着不同年代的舰徽,从最早的铜质锚形章,到现在嵌着荧光的金属牌。 他从中山装内袋掏出个用塑料袋裹着的东西,是张黑白照片,穿军装的年轻小伙站在锈迹斑斑的甲板上,身后的舰炮锈得发红。 下舰时,邓石回头望了一眼。 沂蒙山舰的旗在风里飘得正展,排队的人群已经散去,几个水兵正在冲洗甲板,水顺着甲板的纹路流进排水孔,像当年他在老舰上见过的无数次一样。 江面上的货轮鸣了声长笛,邓石拉了拉中山装的领口往前走。他知道,那些藏在机舱噪音里的日子,那些浸在海水里的坚持,早被这新舰接了过去,正跟着螺旋桨的转动,往更深的海里去。 那一刻,仿佛时代的完成了最完美的交替,邓石望着远去的沂蒙山舰,心中感慨完全“祖国强大了啊!” 如果各位看官老爷们已经选择阅读了此文,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
沂蒙山舰开放日,一老人没有预约到参观票,拿出了一枚泛黄的胸章,递给卫兵说:“能不
语蓉聊武器
2025-07-08 10:21:55
0
阅读: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