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树声69岁逝世,军区司令员许世友悲痛昏厥,夫人翌日赴京致悼 王树声,1905年5月26日生于湖北麻城一个穷苦人家,原名王宏信。小时候家里穷得叮当响,爹妈早逝,全靠祖母拉扯大。他没啥背景,却硬是凭着韧劲儿考上了麻城高等小学。1923年,在堂兄王幼安的引路下,他接触到马列主义,开始琢磨怎么救国救民。1925年,他当上了小学校长,一边教书一边偷偷宣传革命思想,那时候他就不是个安分的主儿。 1926年,他正式加入共产党,干起了麻城县委委员和农民协会的活儿。他挨家挨户串门子,带着乡亲们成立协会,还把自家的地契一把火烧了,说不收租子了,老百姓一下就信服他了。后来,地主丁枕鱼欺压乡里,他带着上千农民半夜摸进丁家,把人绑了送到县城,当众审判后毙了。这事儿干得硬气,连亲戚的面子都不给。 1927年,黄麻起义打响,他带着农民自卫军守麻城。敌人来了一万多,他爬上城楼,一枪撂倒敌指挥官,敌军吓得四散跑,这“神枪手”的名号就传开了。1928年,他加入红军,从团长干到师长,帮着建鄂豫皖根据地。1931年,他升任红四方面军副总指挥,在川陕打了不少硬仗,功劳不小。 长征路上,他跟着红四方面军走,1936年当上西路军副总指挥。结果在河西走廊吃了大亏,部队几乎全军覆没。1937年西路军失败后,他一个人穿过沙漠,九死一生回了延安,进了抗大和马列学院充电。抗战时,他当晋冀豫军区副司令员,带着游击队跟日伪军干。解放战争里,他是中原军区副司令员,打了好几场漂亮仗,为新中国成立出了大力。 新中国成立后,他干过湖北军区司令员,后来又调到总军械部当部长,搞军队现代化和武器研发,挺接地气的活儿。1974年1月7日,他在北京因食道癌去世,69岁,走得让人有点猝不及防。 王树声去世那天,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正在忙公务。消息传过去,他先是愣了一下,没敢信。问清楚后,他眼泪哗哗往下掉,喊着“老王,你怎么走了”,一下子就昏过去了。这可把身边的人吓得不轻,一个铁打的汉子咋就这样了? 许世友跟王树声的交情不是一般的深。俩人都是湖北麻城人,1927年黄麻起义时就一块儿干革命,算得上过命的兄弟。1932年,许世友他妈被地主抓了,王树声悄悄找人把老太太救出来。1948年,王树声又帮着把许世友的妈和儿子许光送去团聚,这恩情许世友一辈子都记着。所以听到王树声没了,他那反应才那么大。 醒过来后,许世友想亲自去北京送老战友,可腿软得站不起来。没办法,他只能让夫人田普替他去。田普连夜收拾,第二天一早就赶往北京,赶上了王树声的追悼会。 1974年1月10日,王树声的追悼会在北京八宝山举行。大批领导和老战友都来了,气氛沉重得很。田普带着许世友的心意,献上花圈,算是替他送了最后一程。王树声的遗体就安葬在八宝山,后来按他遗愿,部分骨灰回了麻城烈士陵园,跟他当年拼命的地方挨在一块儿。 麻城人民没忘了他,建了王树声纪念馆,里头放着他用过的军装、勋章啥的,好多人去那儿缅怀。他老家还拿他的名字命名了街道、学校,立了纪念碑,挺实在的纪念方式。他的故事也被写进教材,让小辈们知道革命有多不容易。 王树声和许世友这对老搭档,情谊是从战火里炼出来的。黄麻起义那会儿,俩人都是二十出头,带着乡亲们跟敌人硬碰硬,一个枪法准,一个胆子大,配合得天衣无缝。后来打仗分开过,但关键时候总能互相帮一把。救许母那两次,搁谁身上都得记一辈子。俩人都是直性子,讲义气,战场上出生入死,私下里掏心窝子,这种感情不是随便能有的。 王树声走得突然,许世友那反应其实挺能理解。战场上不怕死的汉子,面对老兄弟离去,心里那道防线一下子就塌了。田普去北京送行,也算帮他圆了最后的心愿。这事儿听着挺揪心,但也让人觉得革命年代的人真性情。 王树声这辈子没啥花架子,就是实打实干出来的。从穷小子到开国大将,他靠的是对革命的信念和那股不服输的劲儿。黄麻起义他带头冲,鄂豫皖根据地他出力建,长征路上他咬牙扛,西路军失败他没垮。抗战、解放战争,他都在前线拼,新中国成立后还搞军械研发,帮国家把国防底子打牢。 他不是那种光芒四射的大英雄,名字也不算家喻户晓,但干的都是实在事儿。老百姓喜欢他,因为他接地气,当年烧地契、公审恶霸那劲头,真不是装出来的。他走后,麻城人还惦记着他,说明他真干出了名堂。 王树声去世和许世友的反应,搁在历史里看,其实挺有意思。革命那会儿,大家伙儿都把命搭上了,结下的情谊比啥都结实。王树声走了,许世友那一下昏倒,既是个人感情,也是那个年代的缩影。那时候的人,硬归硬,可心里也有软乎乎的一面。 这事儿还让人琢磨,革命成功后,这些老将们咋适应新生活?王树声干军械部长,许世友当军区司令员,都是从战场转到建设上来,挺不容易的。王树声69岁走得不算老,许世友后来也活到80多岁,俩人结局不一样,但都是那段历史的见证者。
邓小平晚年忆三陈:最痛惜陈赓,最心疼陈再道,裁军时他牺牲太多陈赓,1903年出
【2评论】【5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