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夏天,许鹿希听到熟悉的敲门声,开门瞬间,她几乎认不出眼前这个瘦削的男人,消失28年的丈夫邓稼先终于回家了。妻子却怒吼:“我就说28年可以不回家,原来是外面有人了,所有人都知道了,就瞒着我呢。”[凝视] “你这些年到底去了哪里?”许鹿希的眼泪夺眶而出。邓稼先沉默地摘下眼镜,他知道自己无法解释这28年的秘密。 时间回到1958年8月,34岁的邓稼先刚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新婚不久的家里还充满着幸福的气息。那个深夜,钱三强突然来访,带来了一个改变中国历史的任务。 “国家需要你参与原子弹研制,但必须绝对保密。”钱三强的话让邓稼先意识到,这意味着要与家人彻底分离。他只问了一个问题:“能带家属吗?” 得到否定答复后,次日清晨,他简单收拾行李离开了家。 从那一刻起,邓稼先从公众视野中彻底消失,他的身份、去向、工作内容全部成为国家机密。许鹿希只知道丈夫“出差”了,却不知道这一等就是28年。 青海金银滩的221基地成了邓稼先的新家,这里冬季气温常跌破零下30度,科研人员住在简陋的土坯房里。计算核弹数据时,钢笔都要捂在怀里防冻。 1964年10月16日前夜,中国首颗原子弹即将试爆,邓稼先在罗布泊的帐篷里给妻子写了一封信:“希希,如果明天失败了,我可能回不来。你还年轻,不要为我守寡。” 这封信最终没有寄出,被同事发现后锁进了保密柜。 与此同时,北京的许鹿希正经历着人生最艰难的时光,作为北京医学院的讲师,她白天教书,晚上要照顾患病的婆婆和年幼的子女。有次女儿高烧到40度,她深夜背着孩子赶往医院。 邻居们开始议论纷纷:“老邓怕是在国外定居了吧。”许鹿希只能把丈夫最后留下的工资单放在相框里,上面“邓稼先”三个字,成了她唯一的证据。 1979年的一次核试验彻底改变了邓稼先的命运,当时试验出现意外,核弹坠地但未引爆。作为九院院长,他坚持亲自进入辐射区检查情况。 没有任何防护措施,邓稼先用手翻捡弹体碎片,判断故障原因,返程时,防护服检测仪发出刺耳的警报声。这次辐射暴露导致他患上严重的放射病。 此后7年里,邓稼先经历了9次大出血,3次病危,医生在他体内检出超过正常值200倍的钚239。即使在病床上,他依然坚持工作,偷偷写理论物理论文。 “让我写完,这是留给国家的东西。”当护士要没收稿纸时,他用家乡话哀求着。 1985年,病重的邓稼先终于获准回京治疗,许鹿希第一次看到了丈夫的保密档案,里面装着28年来他获得的所有荣誉和奖章。她这才明白,丈夫消失的这些年里,一直在为国家的核事业奋斗。 档案里还有一张1971年的照片,邓稼先偷偷回京汇报工作时,躲在儿子学校围墙外张望。许鹿希想起那次带孩子在前门逛街,有个“路人”突然转身消失,原来那就是奉命来京却不能回家的丈夫。 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在妻子怀中离世,临终前,他看着电视里播放的核试验新闻,艰难地抬起手臂。主治医生张香桐记录下了这个细节,那可能是他最后的敬礼。 整理遗物时,许鹿希在丈夫贴身口袋里发现了一张字条:“如果有来生,我还会选择中国,选择核事业,选择你。”这是邓稼先留给妻子的最后一句话。 28年的分离,换来了中国核武器的成功研制,邓稼先用生命守护了国家机密,也用沉默承担了家庭的痛苦。当历史的面纱被揭开时,人们才明白,那些“消失”的科学家们,究竟为这个国家付出了什么。 许鹿希后来说:“我理解他的选择,如果时光倒流,我还是会支持他。”这句话,或许是对所有为国家奉献的科学家家属最好的注脚。 信源: 《“两弹一星”元勋传记》、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稼先传》、《解放军报》1987年报道、央视《面对面》许鹿希访谈、九院档案《1979年事故报告》
一天,钱玄同教授发现自己的小儿子在学校有一个绰号,很俗气。他哈哈大笑,随即把绰号
【69评论】【8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