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山东清平县有个叫季嗣廉的穷人,中了彩票,他急切地休了不生孩子的妻子,这位妻子当时已经身怀有孕,后来她生下的儿子家喻户晓。[凝视] 季嗣廉识字不多,一辈子就在田里刨食,到了该成家的年纪,经人介绍娶了邻村的赵氏姑娘。赵氏人很善良,也勤快,可就是婚后好几年都没有孩子。 在那个年代,没有孩子可是天大的事。季嗣廉心里越来越不痛快,看赵氏的眼神也一天比一天冷淡。家里本来就穷,再加上膝下无子,他觉得这日子简直没法过了。 1911年,赵氏终于有了身孕,本来这该是件大喜事,可季嗣廉却觉得来得太晚了。他心里憋着一肚子怨气,加上家里实在穷得揭不开锅,竟然做了个让人瞠目结舌的决定,把怀着孕的赵氏给休了。 这个决定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毕竟,就算再穷,也很少有人会在妻子怀孕时把她赶出家门。可季嗣廉就是这么做了,他的理由很简单:家里养不起这么多人。 被休的赵氏无处可去,只能拖着沉重的身子回到娘家,几个月后,她生下了一个男孩,取名季羡林。这个在苦难中降生的孩子,日后竟成了震惊中外的国学大师。 季羡林从小就知道自己的身世,他在回忆录中写道,母亲从未在他面前说过父亲一句坏话,总是教导他要宽恕别人。这种宽容的品格,伴随了季羡林一生。 童年的季羡林生活极其艰苦,母亲一个人拉扯他长大,经常食不果腹,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他展现出了惊人的求知欲和学习天赋。 六岁时,季羡林被送到济南的叔父家读书,这个决定改变了他的命运,在叔父的栽培下,他不仅学会了读书写字,还接触到了更广阔的世界。 1930年,季羡林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在清华园里,他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不仅学好了本专业,还自学了多门外语。同学们都说,这个来自农村的穷学生,身上有股子韧劲儿。 大学毕业后,季羡林获得了留学德国的机会,在哥廷根大学,他专攻印度学,研究梵文和巴利文等古代语言。这些冷门的学科,在当时几乎没有中国人涉足。 抗战期间,季羡林困在德国无法回国,但他没有荒废时间,而是更加刻苦地钻研学问。他深知,只有学到真本事,才能为祖国做出贡献。 1946年,季羡林终于回到了阔别多年的祖国,北京大学聘请他为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那年他才35岁。从一个被父亲抛弃的孩子,到北大的年轻教授,这中间的艰辛可想而知。 在北大的几十年里,季羡林潜心学术,在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领域都有开创性的贡献,他翻译的《罗摩衍那》等古典文学作品,至今仍是权威版本。 季羡林不仅是杰出的学者,也是优秀的散文家,他的《牛棚杂忆》《留德十年》等作品,文笔优美,感情真挚,深受读者喜爱。 更难得的是,即使已经是国际知名的学者,季羡林一生都保持着谦逊的品格,这种朴实无华的品质,正是他母亲赵氏教给他的。 季羡林曾经说过:“如果人生真有意义与价值的话,其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这句话,或许就是他一生的写照。 那个当年因为贫穷而抛弃妻子的季嗣廉,大概永远不会想到,他赶走的那个女人,竟然给他生了个如此杰出的儿子。 而这个儿子,不仅没有怨恨父亲,反而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叫宽容和大度。 季羡林的故事告诉我们,出身并不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真正重要的是内心的品格和不懈的努力,那个在苦难中降生的孩子,最终成为了照亮中华文化的一盏明灯。 信源: 季羡林的感情世界:死生契阔 情深难了——中新网、《季羡林自传》(人民文学出版社)、《季羡林年谱》(北京大学出版社)、《季羡林全集》(江西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档案馆藏季羡林人事档案
民国时期,山东清平县有个叫季嗣廉的穷人,中了彩票,他急切地休了不生孩子的妻子,这
优优谈过去
2025-07-07 10:37:52
0
阅读: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