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董明珠上门讨要42万货款,经销商却说:“再发50万的货,卖完一起结!”董明珠灵机一动道:“行!先去仓库看看!”谁知到了仓库,董明的一番操作,让经销商直呼:“这女人真狠!” 1991年夏天,合肥的热浪能把人烤出油。董明珠刚加入海利空调厂没多久,就被派去追讨一笔42万的欠款。这笔钱对当时年产才两万台的小厂来说,简直是救命稻草。厂子规模小,资金链脆弱,车间屋顶还漏雨,42万要是收不回来,可能连工人工资都发不起。董明珠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她知道,这不是普通的业务活儿,而是场硬仗。 对手是本地经销商王老板,圈子里出了名的老油条。这家伙拖欠货款是家常便饭,之前厂里派去的业务员个个铩羽而归。这次来了个没啥经验的中年女业务员,王老板压根没当回事,心想随便糊弄几句就能打发。可他低估了董明珠,她可不是吃素的。 董明珠没啥讨债经验,但她有股不服输的劲儿。她每天早上六点就守在商铺门口,手里攥着皱巴巴的账本,像根钉子一样杵在那儿。太阳晒得她汗流浃背,嗓子喊得沙哑,可她一步也没退。王老板想拖时间,她就耗着;他说忙,她就等着。整整三天三夜,她鞋底都磨穿了,王老板终于扛不住了。 这三天,她不是光站着傻等。她盯着王老板的一举一动,琢磨他的路数。她看出这家伙就是想拖,压根没打算痛快给钱。可她没急着撕破脸,而是用行动逼他露馅。 第四天,王老板绷不住了,换上一副笑脸,拍着胸脯说:“咱们再做一笔生意。你让厂里发50万的货过来,新货旧货一起卖完,我一块儿结给你。”这话听起来像妥协,但董明珠脑子转得快。她知道,这不过是拖延时间的套路。如果真发了50万的货,旧账没结清,新账又添上,厂子只会越陷越深。 她没急着戳破,而是顺着话头说:“好啊,不过我得先去仓库看看货。”这话说得轻巧,王老板愣了一下,没多想就答应了。他以为董明珠就是走个过场,谁知她这一去,直接戳中了他的软肋。 到了仓库,董明珠一眼就看出不对劲。角落里堆着二十多台海利空调,包装破得七零八落,有的机身划痕满满,有的连风扇叶都掉了。相比之下,其他品牌的空调却摆得整整齐齐,连塑料膜都没拆。这明显是王老板把海利的货当次品处理,压根没打算好好卖。 董明珠当场就火了。她不是生气那些破空调,而是看透了王老板的算盘。这家伙想拿残次品糊弄她,再用新货把账继续拖下去。她没跟他废话,直接让搬运工一台台清点,把坏的挑出来。整整两小时,她盯着清点,汗水湿透了后背。结果出来,残次品货值有八万多。她拍拍手上的灰,冷静地说:“扣掉这些,剩下的三十多万现在结。” 王老板急了,想争辩几句,可董明珠眼神一扫,他话到嘴边就咽了回去。他没办法,只得跑银行取钱,折腾一圈才把账结清。临走时,他盯着董明珠的背影,憋出一句:“这女人真狠!” 这场讨债大战让董明珠在厂里出了名。她不仅追回了42万,还证明了自己的能耐。当时海利空调厂就是个小作坊,年产两万台,资金周转全靠这点货款。她这一仗,不光救了厂子,也给同事们提了气。 1992年,她在安徽市场干出1600万的销售额,占全厂八分之一,成了销售主力。1994年,她升任经营部部长,管起了销售。她上任后推了个硬规矩:先付款,再发货。这在当时空调行业简直是异类,经销商骂声一片,可她顶住压力,把规矩立住了。从此,厂里资金链稳了,再没出过欠款的乱子。 2001年,董明珠当上格力电器总经理,开始全面掌舵。她靠着对质量的死磕和管理上的铁腕,把格力从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厂,带成了全球空调行业的龙头。2012年,她接任董事长,格力市值一路飙升,成了中国制造业的招牌。 董明珠的狠劲不是天生的。她1954年出生在南京,家里七个兄弟姐妹,她最小。小时候家里穷,过年连新衣服都买不起,她只能改姐姐的旧棉袄穿。那会儿她就倔,被同学笑也不低头。1975年,她从技术学校毕业,学统计,后来在研究所干行政。1984年,丈夫去世,她带着两岁儿子咬牙撑日子。1990年,她辞职南下珠海,加入海利空调厂,从基层干起。 那次合肥讨债,是她人生转折的起点。她用三天三夜的硬耗,逼得王老板服软;用仓库清点,戳穿了他的花招。这场仗不仅震住了经销商,也让她在厂里站稳了脚跟。她常说,做生意得讲原则,不能光看交情。这话不花哨,却成了她日后带格力崛起的关键。 董明珠的成功,不是靠运气。她从个普通业务员起步,硬是凭着一股韧劲,把濒临倒闭的小厂带成了全球知名的企业。那次42万的讨债,只是她无数硬仗中的一场。她不怕得罪人,不怕吃苦,靠着这份坚持,把格力做成了中国制造业的标杆。 她的事迹让人感慨。一个女人,带着孩子,从生活低谷爬起来,愣是干出一番事业。她的狠,不是蛮干,而是有脑子、有底线。这不仅是个人的胜利,也映出了中国制造业从弱到强的影子。
1991年,董明珠上门讨要42万货款,经销商却说:“再发50万的货,卖完一起结!
综艺盘盘君
2025-07-01 19:32:5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