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作为犹太人,他是这样评价自己的民族的,他说:“犹太人的世俗道德观就是自私自利,他们的世俗信仰就是讨价还价,他们的世俗上帝就是金钱,犹太人的真正上帝是汇票,”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这个民族的祖先原本是游牧民族,颠沛流离的生活让他们练就了极强的适应能力,但真正的考验是后来的大流散时期,当他们的圣殿被毁、国家覆灭,整个民族被迫分散到世界各地。 在这种情况下,犹太教成了维系民族命脉的精神纽带,这个信仰体系给了他们强大的凝聚力,让他们在异乡也能抱团生存,但有趣的是,这种信仰也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副作用。 犹太教把犹太人称为"上帝的选民",这种观念让他们在其他民族中很难找到归属感,他们既不愿意被同化,其他民族也对他们心存芥蒂,结果就是,他们始终像个"外来客",无法真正融入所在的社会。 在这种特殊环境下,犹太人被迫发展出了独特的生存智慧,当时的社会对他们设置了重重障碍,他们不能拥有土地,很多正当职业也都被禁止从事,在这种情况下,经商和金融成了他们最主要的谋生手段。 随着时间推移,犹太人在商业领域越来越熟练,他们善于发现市场机会,也养成了精打细算的习惯,这些特点帮助他们在艰难环境中生存下来,但也让他们背上了"重利轻义"的标签。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他们在欧洲发展出的金融业务,当时的基督教禁止教徒放高利贷,这给了犹太人一个特殊的市场机会,他们开始专门从事借贷业务,这让他们积累了大量财富,但也招来了更多仇恨。 这种现象在文学作品中也有反映,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里的犹太商人夏洛克,就是一个典型形象,他精于计算,善于钻营,为了讨债甚至要求割下欠债人的一磅肉,这个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当时社会对犹太商人的刻板印象。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马克思对犹太民族提出了批评,但他的批评并非简单的指责,而是想透过现象看本质,他认为,犹太人对金钱的执着并非与生俱来,而是被当时的社会环境逼出来的生存策略。 这种分析方法很有意思,马克思没有停留在表面的民族特征描述上,而是追问这些特征是怎么形成的,这让我们对犹太民族的认识有了新的维度。 要说马克思这番批评最厉害的地方,就是他把犹太民族的问题提升到了更高层面,在他看来,犹太人重视金钱的特点,其实反映了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通病,这个观察很有意思,因为它提醒我们,一个群体的行为特征往往和整个社会环境密切相关。 在19世纪的欧洲,资本主义正在快速发展,金钱崇拜已经成为普遍现象,犹太人因为历史原因在金融领域特别活跃,这让他们成了这种现象最明显的代表,但实际上,追逐利益最大化的并不只是犹太人,而是整个资本主义社会。 这种分析帮助我们理解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为什么犹太人在商业领域如此成功?答案可能是,他们早就被迫练就了资本主义社会需要的那些技能:精明的算计能力、敏锐的商业嗅觉、顽强的生存意志。 这种商业智慧在现代社会得到了充分展现,以色列这个犹太人的国家就是个好例子,这个建国才几十年的小国,面积不大,资源也少,却发展成了中东地区最发达的国家之一,他们在科技创新、军事工业等领域的成就,都说明了这个民族确实有过人之处。 不过,成功的背后也带来了新的问题,随着以色列国力的增强,这个民族的形象在国际上发生了很大变化,从历史上的受害者,变成了今天常被批评的强势一方,这种转变让人不禁思考:一个民族的生存智慧,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会产生怎样不同的效果? 回到马克思的批评,我们现在能更好地理解他的用意了,他希望自己的民族能够超越单纯的利益追求,去思考更深层的问题,这种思考方式到今天依然有意义。 比如说,当我们看到犹太人在商业上的成功时,与其简单地说他们"重利轻义",不如想想他们是怎么把握住机会的,他们重视教育、注重智慧传承、善于创新适应,这些特点都值得学习。 现代社会里,我们经常会给不同群体贴上各种标签,但历史告诉我们,这些标签往往过于简单化,就像犹太民族,他们既不是传说中的"金融天才",也不是别人眼中的"贪婪商人",而是在特定历史环境下形成了特定的生存方式。 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能跳出简单的好坏评判,与其纠结于某个群体是好是坏,不如多想想他们为什么会这样,这种特点背后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信息来源:红色文化网——拥有犹太血统的马克思,为何不愿意承认自己的犹太人身份?
厚黑美学
【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