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一位犯人结束了自己长达40年的牢狱生涯,结果刚刚走出监狱,他就立马给国家副主席写了一封信,信里面他只说了一句话,是否还记得曾经的一千担救命粮。 故事得从湖北环潭镇说起。廖家在那儿是个大户人家,靠着世代耕读攒下不少田地和家产。掌家的毛老太太是个厉害角色,既精明又仁厚,带着家族日子过得红火。抗战那会儿,日本鬼子到处烧杀抢掠,新四军在环潭镇附近打游击,日子不好过。毛老太太看在眼里,心想国难当头,家里囤着粮食也保不住,就多次带头捐钱捐粮。她常说:“国家要是没了,咱这点东西留着有啥用?” 1945年冬天,王震带着359旅南下,路过环潭镇。部队被大雪困住,粮草没了,战士们饿得只能啃树皮。当时的鄂北行署专员李实急得团团转,四处筹粮也没辙,最后找到廖家。毛老太太二话不说,捐出一千担粮食——那可是金贵的稻谷,够一家子吃好几年。这批粮食解了359旅的燃眉之急,战士们才撑过那场大雪。可谁也没想到,这份善心后来竟成了廖家的“罪证”。 抗战胜利后,廖家没迎来好日子。1947年,毛老太太和大儿子相继去世,长孙廖复初接手家业。这时候国民党开始搞乱账,听说廖家捐粮给新四军,就扣上“通共”的帽子,上门抢东西。家里值钱的东西被抢光,廖复初咬牙撑着,想保住祖业。可更大的打击还在后头。 1951年,新中国刚成立没几年,土改运动风风火火。廖复初因为家底厚实,又有那段捐粮的历史,被人举报“勾结共党”,稀里糊涂成了“反革命”。证据啥的没人细查,一场冤案就把他送进监狱。这一关就是40年。从30岁出头到70多岁,满头白发,他熬过了无数苦日子,心里却一直憋着口气:这账,不能就这么算了。 1991年,廖复初终于走出监狱大门。40年的铁窗生涯,他身心都垮了,可脑子里那根弦没断。回家后,他没歇着,翻出纸笔,写下那句“是否还记得曾经的一千担救命粮?”寄给了王震。这不是随便写的,而是他憋了半辈子的心结。 为啥找王震?因为当年359旅是他带的,那一千担粮食救的是他的兵。廖复初心里清楚,王震要是还记得这事,或许能帮他翻案。他不是要钱,也不是要啥回报,就是想讨个公道——我家救过人,咋就成了罪人呢?这封信,是他最后的念想。 信寄出去后,廖复初天天盼着回音。没多久,李实——当年那位鄂北专员——回了信,说已经把这事报给了王震。王震看到信,沉默了半天。那一千担粮食的事,他确实没忘。当年战士们饿得站不起来,廖家的粮一到,大家伙儿才活过来。他立刻让人去查档案。 果不其然,档案里翻出一份旧记录,写得清清楚楚:廖氏家族1945年捐粮一千担。359旅的老战士也站出来作证,说那粮食救过命。法院重审此案,廖复初的冤屈终于洗清,名誉也恢复了。他站在自家院子里,眼泪止不住地流——40年的委屈,总算有个交代。乡亲们听说后都感慨:“老天爷还是长眼啊,善有善报。” 晚年,廖复初跟家人团聚,日子过得平静。他常跟孩子们说:“做人得凭良心,啥时候都别忘了。”这事儿后来传开,连国家都记下了廖家的功劳,成了历史里一段抹不去的痕迹。
1991年,一位犯人结束了自己长达40年的牢狱生涯,结果刚刚走出监狱,他就立马给
昉晓风歌
2025-07-01 15:12:19
0
阅读:1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