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月笙被绑架时,领头劫匪张口就是40万大洋,杜月笙淡淡道:“40万太少,我出90万,剩下的请兄弟们喝茶!请告诉我,谁指使你来的。” 说起杜月笙,很多人会想到他在上海滩的赫赫威名。他不是天生的富贵命,年轻时不过是水果摊上的小贩,后来却凭着自己的脑子和胆子,成了青帮的大佬。那时候的上海,既是黄金遍地的天堂,也是危机四伏的战场。20世纪30年代,军阀混战刚消停没多久,租界里的洋人和本地势力勾心斗角,街上跑的既有黄包车,也有汽车,繁华背后是乱七八糟的江湖规矩。杜月笙能在这地方站稳脚跟,靠的可不只是运气。 绑架这件事,发生在杜月笙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具体年份虽有点争议,但大多说法指向1931年前后。那年头,上海滩的绑架案不算稀奇,有钱人、有地位的人,谁没被盯上过?可这次不一样,目标是杜月笙,一个连黑白两道都不敢轻易动的狠角色。劫匪也不是小打小闹的散兵游勇,领头的据说是个有组织、有背景的人物,手下带着一群亡命之徒,计划周密得很。 事情的起因,得从杜月笙的江湖地位说起。他那时候不光是青帮的头目,还跟商界、政界搭上线,手里的资源和人脉多得吓人。有人说他是个“活财神”,因为他做生意讲义气,愿意帮朋友一把;也有人说他心狠手辣,得罪他的人没几个有好下场。总之,他的名声太大,树大招风,难免有人眼红,想从他身上捞一笔。 绑架的经过虽然没留下太多书面记录,但口口相传的故事里,有些细节挺耐人寻味。据说那天杜月笙正在处理生意上的事,突然被一群人围住,直接带走。劫匪把他关在一个秘密地点,然后提出了赎金要求:40万大洋。这在当时可不是小数目,普通人家一辈子都攒不下的钱。可杜月笙听完后没慌,反而很冷静。他没讨价还价,也没骂街,而是加码到90万,还顺带说了句让兄弟们拿剩下的钱去喝茶。这话一出,劫匪估计都懵了。 为啥杜月笙这么干?他不是钱多烧得慌,而是脑子转得快。40万确实不少,但对他来说,这点钱还不至于伤筋动骨。他主动加钱,其实是在试探对方的底牌。江湖上混的人都知道,绑架这种事,要么是为了钱,要么是为了报仇。如果只是为了钱,劫匪拿了钱就会走人;如果有别的目的,那这钱就不一定能解决问题。杜月笙一边加码,一边问“谁指使你来的”,等于把主动权抢了回来。他在赌,赌对方不敢轻易撕票,也赌自己能挖出幕后真相。 这招果然管用。劫匪拿了钱,没敢动他,杜月笙最后平安回来。事后有人分析,这帮劫匪可能不是冲着钱来的,背后八成有大鱼指使。要不然,他们干嘛挑这么硬的骨头啃?至于到底是谁主使,传言不少。有人说是跟他争地盘的青帮对手,有人说是租界里的洋人想敲打他,还有人猜是政界的人看他不顺眼。但这些说法都没真凭实据,杜月笙自己也没公开指认过谁。他是个聪明人,知道有些事点到为止比撕破脸强。 从这件事能看出,杜月笙的成功不是靠蛮力,而是靠脑子。他在上海滩混了那么多年,早就练出一套对付危机的本事。绑架这种事,换成别人可能吓得腿软,但他却能沉住气,把劣势变成优势。这种冷静,不是一天两天能练出来的。他年轻时吃过太多苦,见过太多人性,知道什么时候该硬,什么时候该软。40万变90万,不光是钱的问题,更是他对自己处境的判断。 再说回那50万的“喝茶钱”,这也不是随便开的玩笑。杜月笙在江湖上有个习惯,就是喜欢用钱拉拢人心。他知道,绑架他的人多半是拿人钱财替人办事的小喽啰,与其跟他们硬碰硬,不如给点甜头,让他们自己露出破绽。这招在上海滩用得多了,他早就摸透了人性——谁都想多拿点,谁都不想白干活。 这件事之后,杜月笙的名声更响了。有人说他胆大包天,有人说他精于算计。不管怎么说,他从这场危机里全身而退,还顺带震慑了那些想动他的人。上海滩的江湖规矩就是这样,你越硬,别人越不敢碰你。杜月笙用自己的方式,证明了他不是好惹的。
1969年,粟裕给老部下许世友打了个电话,说“老母亲在南京生活困难,请关照一下”
【4评论】【1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