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终于低下高昂的头颅向中方求放过,5月,印度驻华大使向中国商务部递交申请,想让中国松松口多卖点金属锗给他们。 锗这个名字听起来有点冷门,普通人生活里几乎接触不到。但对于搞高科技的国家和企业来说,锗就是妥妥的“宝贝”。 它不是那种量大管饱的金属,而是广泛应用在各种高端科技领域里,比如光纤通信、太阳能电池、红外镜头、半导体、夜视仪、雷达、导弹制导系统,甚至航天设备里都少不了它。 最关键的是,这玩意儿没得替代。你说铜铁铝这些金属,有缺货的时候,换点别的凑合一下也能用。但锗不行,没有就是没有,你要做高端装备,它就必须在。 而放眼全球,锗的储量本来就不多,只有大约8600吨。中国一国就占了40%以上的储量,还负责全球大约70%的供应。这就相当于,全世界绝大部分的锗,都得靠中国出口。 这么一看,中国就像锗市场上的“总供货商”,手里攥着的,不是简单的金属,而是卡住全球高科技产业链的一张王牌。 话说回来,中国之前对锗是一直正常出口的,买家不管是谁,只要价钱公道,基本上都能拿到货。但从2023年8月开始,局势突然变了。 当时,中国商务部宣布将锗和镓列入出口管制清单,意思是说,这两种金属不是你想买就能买了,想拿货必须先申请出口许可,经过审批才能出口。这么一来,那些依赖中国供应的国家,立马就感觉到了“压力山大”。 印度就是其中反应最明显的国家之一。他们自己国内压根没有锗矿,全靠进口。 中国这一限制,他们就立马“断粮”了。尤其是印度正在推动本国半导体制造业,还想大搞太阳能和军工装备,结果关键原料突然卡住脖子,项目不是搁置就是延期。 一开始印度还嘴硬,说可以从别的国家找替代,比如阿联酋、哈萨克斯坦,甚至想办法“曲线救国”,从第三国转口。但现实却狠狠打了脸。 其他国家的锗要么本身就是从中国转过去的,要么供应量根本不够,根本解决不了问题。再加上成本飙升,运输时间长,搞来搞去还是绕不开中国。 在锗这件事上,印度的变化真的是让人看清了现实和理想之间的差距。 前些年,印度提出“去中国化”,想靠自己发展芯片、通信、国防等产业。可这才刚起步,关键材料就成了问题。尤其是锗这种小众但关键的材料,一旦断供,影响的是整个产业链上游。 等他们意识到“绕不开中国”之后,也就不再硬撑了。于是5月13日,印度大使亲自出面,正式递交申请,希望中国能够批准增加对印度的锗出口份额。这种姿态说不上低声下气,但相较于此前强硬的态度,确实算是“服软”了。 这其实是个挺现实的转变。毕竟你再有骨气也不能拿经济发展开玩笑,工厂停工了、项目黄了、资金亏了、民众不满了,到头来还是得找办法解决问题。而最直接的解决办法,就是从源头上拿到材料。 说到这,很多人可能会问:中国到底该不该答应印度的请求? 这个问题其实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不是”,从贸易角度讲,中国并不是完全不出口锗,而是加强了管理。只要申请合法、用途明确、政策符合,原则上还是可以审批通过的。 但另一方面,锗不是普通商品,它关系到国家战略安全。如果对方是潜在的“对手”,那审批自然得慎之又慎。 更何况,印度这些年也没少搞小动作,边境问题没少挑事,芯片产业上也处处想着“取代中国”。现在转头来要买锗,那中国当然得评估清楚,看这笔买卖值不值得做。 另外,有迹象表明印度其实早就在“旁门左道”上搞了一些操作,比如通过阿联酋转口粗锗矿,或者用第三国公司“曲线进口”。这些手段并不新鲜,但一旦被看穿,就会影响信任,也会让中国在审批上更加谨慎。 所以,中国的态度很明确——不是不卖,而是要看你够不够资格、态度正不正。如果你又想吃肉又不想付钱,那对不起,门也没有。 这次锗事件,其实也反映出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上的地位已经发生了变化。 以前我们经常被人“卡脖子”,尤其是在芯片、高端制造、核心软件这些领域,吃尽了苦头。但中国并没有坐以待毙,而是转头在自己有优势的资源上做文章。锗、镓、稀土,这些看起来不起眼的元素,现在一个个都成了“王牌”。 尤其像锗这种资源,中国不仅储量多,还拥有完善的提炼、加工和供应链能力,技术上全球领先。别人要用,不得不来找中国。而我们在管制权上也开始变得更加主动,这就从“被动接受”转变成了“主动出牌”。 这也给我们提了个醒:资源优势是发展的基础,但最终的底气还是要靠技术。如果我们能在高端设备和核心科技上也掌握主动权,那就能真正立于不败之地。 未来的竞争,可能越来越不会是在产品层面,而是在资源、技术、制度等更深层次的较量里。中国手里的“锗牌”,不只是一个商品,而是一种力量的象征。而这一张王牌,中国用得稳,用得巧,也用得有理有据。
其实我们中国人不知道的是:印度除了极少数高知人士,其他包括印度高层精英,下至普通
【14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