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陈诚到昆明视察,在欢迎宴上,他去夹油炸锅巴时,关麟征讽刺说:“陈部长,我们老家有句话,不吃锅巴,不围着锅台转。”陈诚听了之后,和关麟征当场对骂,回去后气得吐血。
在1944年的昆明,中国远征军司令陈诚抵达这座城市,计划将云南境内的各部队纳入自己的直接控制之下。他的动作不仅包括对部队的整合,还试图探查西南行营主任兼云南省主席龙云的政治立场和军事部署。
陈诚的到来并非微不足道。他的目标清晰——加强自己在军事和政治上的影响力。然而,龙云作为一位经验丰富且机智的地方领导人,很快洞悉了陈诚的真实意图。尽管如此,龙云还是需要以地方行政长官的身份进行官方的接待。
应对这种微妙的政治局势,龙云精心策划了一场宴会,地点选在风景如画的滇池边。宴会的名义是为陈诚“接风洗尘”,实则是一个展示力量和团结的场合。为了确保自己的地位和影响力,龙云邀请了驻扎在云南的三位重要军事指挥官:第5集团军总司令杜聿明、第9集团军总司令关麟征、以及第11集团军总司令宋希濂参加这次宴会。
宴会中,各位军事指挥官的出席为龙云提供了额外的政治资本,这在与陈诚的权力博弈中极为关键。 这场宴会的主菜之一是云南的传统美食——锅巴肉。这道菜的特殊之处在于上菜方式:将热油倒在已经摆盘的肉上,油与热锅接触发出“滋滋”的响声,散发出诱人的香味。
在宴会中,国民党的一位重要人物陈诚首先对这道菜进行了高度赞扬,并透露这道菜在重庆被重新命名为“轰炸东京”。这个名称和描述明显带有强烈的政治和心理战意味,是对日本长期轰炸重庆的一种反击和讽刺。
此时,宴会的气氛突然紧张起来。尽管陈诚以风趣的方式提及这道菜,但宴会中的另一位重要人物关麟征却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态度。他在整个宴会过程中几乎未动筷子,显得格外冷静。当锅巴肉被端上时,尽管其他宾客纷纷动筷,关麟征却依旧保持克制。
在宴会的高潮部分,关麟征终于拿起筷子,但不是为自己夹菜,而是将最后一片肉夹到陈诚的面前。关麟征此举显然是对陈诚的一种挤兑,暗示陈诚过于注重物质享受。他还引用了一句陕西土话:“不爱吃锅巴,何必整天围着锅台转。”这句话在宴会中显得尤为尖锐,使得气氛一度紧张。
陈诚面对这种公开的讥讽和挑衅,情绪极为激动。他的反应激烈到了极点,情绪失控,手足无措。而关麟征也毫不退缩,再次公开质疑陈诚的行为和品格。整个宴会因此变得尴尬且紧张,最终以不欢而散的方式结束。
在中国历史上,国民党与共产党之间的激烈冲突频繁上演,而这其中尤以国民党军的多次围剿共产党红军为显著。陈诚作为国民党军的重要将领,参与了众多对红军的军事行动。尽管陈诚在多个战场上遭遇了如彭德怀、林彪、刘伯承、徐向前等共产党高级将领,他对他们的印象深刻。然而,在他晚年回忆与红军的对抗时,他特别提到了一位令他印象极其深刻的将领:李聚奎。
李聚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晋升为上将的军事人物,但他的名声并非始于成立之后,早在国共内战期间,他就已经显示了出色的军事才能。特别是在第五次围剿期间,李聚奎的表现可谓是巅峰之作。在这次围剿中,陈诚的军队曾发动了规模宏大的攻势,目标直指由李聚奎率领的红军阵地。
三甲嶂之战是这次围剿中的关键战役,李聚奎指挥的一个团在极其不利的条件下,展现了难以置信的抵抗力。他们的防守坚如磐石,使得陈诚的三个师在连续攻击一天一夜后,仍旧无法突破红军的防线。
陈诚对此战记忆犹新,直到晚年仍对李聚奎的军事才能感到敬畏。这种印象的深刻,不仅因为李聚奎在战场上的卓越指挥,更因为这场战役在整个第五次围剿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国民党军在多次围剿中遇到的顽强抵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