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台北寒夜,48岁的林语堂长女悬梁自尽,遗书字字剜心:“爸妈,我实在撑不住了。“文坛泰斗抱着染血遗书瘫坐在地,五年前逃婚私奔的掌上明珠,此刻只剩冰冷的尸体。
林如斯,作为林语堂的长女,在外界眼中,她是一位出色的女人,聪慧、文雅,但她的内心,却承受了太多无法言喻的痛苦。
她的离世,标志着一个家庭悲剧的落幕,也让人们对这位,曾经天赋异禀的女性,产生了深深的同情与惋惜。
林如斯出生在一个备受瞩目的家庭。父亲林语堂是享誉国际的作家,母亲陈洁如是一位,传统的贤妻良母。
从小也是生活在书香门第中,父亲是个文学巨匠,著作如《京华烟云》让无数人钦佩,母亲则温文尔雅,专心家庭,这样的一对父母,似乎为林如斯提供了一切。
这样的家庭背景,未能为她带来想象中的幸福。林如斯从小便肩负着巨大的期望。父
亲林语堂的文学成就和公众地位,给了她巨大的压力。
她深知自己不能辜负父亲的期望,这种期望也压得她喘不过气来,她渴望自由,渴望去追寻属于自己的生活,家庭和社会的期许让她一步步陷入困境。
在林语堂的眼中,女儿林如斯总是那个乖巧听话的孩子,学习成绩优异,家庭中她是一个典型的“好女儿”。
这一切都不能掩盖她内心的孤独和不安,她的成长过程中,始终没有人真正关注过,她的内心世界。
她从未表达过对父母期望的反感,也没有显露出任何不满,忍受着这一切,努力去符合父母对她的期待,却忽视了自己对生活的真实渴望。
她在父母的约束下,开始寻求外界的认同。
她考入了哥伦比亚大学,在异国他乡,她开始展现出独立与自信的一面。
学习优秀,参与社会活动,逐渐成为了一个活跃的年轻人,在她的内心深处,却依然无法逃脱,父亲林语堂为她,设定的标准和期望。
婚姻,对林如斯来说,也是一个无法逃避的困扰。
1946年,她与一位名为Richard Biow的美国人私奔结婚。婚后,她与丈夫的关系并不和谐。
林如斯一度以为,这段婚姻能带给她独立与自由,这段婚姻只是,她对生活的又一次逃避。
1955年,婚姻走到尽头,两人离婚,林如斯的心灵,再次受到了巨大的创伤。
她开始变得沉默寡言,曾经那个活泼开朗的女孩,在离婚后变得越发孤独。
经历了婚姻的破裂,林如斯依然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与追求。
她回到了台湾,在国立故宫博物院工作,希望自己能在父亲的故乡,找到一份安稳的生活。
心中的空虚,未因为回到故乡而得到填补,父亲林语堂的光辉,依然笼罩在她的头上,家人的期望仍然没有减轻。
林如斯似乎永远,都在追求着父亲与社会赋予她的角色,却从未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条路。
生活的重压和内心的痛苦,逐渐摧毁了林如斯的精神世界。
她开始频繁地失眠,精神也变得越来越不稳定,尽管外界看似平静,却陷入了深深的抑郁之中。
无法再承受家人,和社会赋予她的重担,所有的情感和压力,都积压在她的心头。
最终,面对无尽的孤独和绝望,林如斯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
她在遗书中写道:“爸妈,我实在撑不住了,我的心力耗尽了,我非常爱你们。”
这简短的几句话道出了,她内心的深痛和无助,曾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但此刻,所留下的只有冰冷的尸体,和一封让人心碎的遗书。
林语堂得知女儿的消息后,整个人崩溃了,他抱着染血的遗书,瘫坐在地,痛不欲生。
这个曾经叱诧文坛的文学巨匠,突然间失去了他最心爱的女儿。
陈洁如也无法接受这个现实,整日以泪洗面,无法言喻的悲痛几乎让她崩溃。
两个曾经拥有幸福家庭的父母,在这一刻,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失落与痛苦。
林如斯的去世,媒体争相报道,公众纷纷为这个家庭的悲剧感到惋惜。
林语堂一家在悲痛中开始反思:或许在他们追求事业,和社会地位的过程中,忽视了对家庭成员,尤其是林如斯的关爱与支持。
这个家庭的悲剧,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误解,更是时代和社会赋予每个人的压力,所带来的巨大代价。
面对外界对她的期望与要求,林如斯从未,真正表达过自己的情感与想法。
她的孤独、无助,最终变成了悲剧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