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贾平凹写的字有多值钱?一天他拿着一卷字出门,到街边的饭馆喝了碗粥,谁知要付钱的时候店员过来说:我可知道你是贾平凹先生,不敢收您的钱,这是您写的吗?留几个字就好! 贾平凹那天拿着一卷刚写好的字准备去拜访朋友,临行前想吃点东西。他走进街边一家小饭馆,要了碗热腾腾的粥。粥喝完,他掏出钱准备结账,没想到店员一脸惊喜地走过来:"我认得您,您是贾平凹先生吧?您的《废都》我看了好几遍,太喜欢了!这碗粥不用付钱,能否请您留几个字给我们店里?" 这样的场景在贾平凹的生活中并不罕见。作为中国当代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他早已习惯了这种被认出的时刻。但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情况还不是这样。 1993年,《废都》出版后在全国掀起阅读热潮,一时洛阳纸贵。然而盗版猖獗,正版书的销量远远比不上盗版,贾平凹从中获得的收入与作品的实际影响力相比,差距甚远。当时的他,名气已大,但并未因此变得富有。 随着知名度提升,各地慕名而来的访客络绎不绝,很多人都想讨要墨宝留念。起初,贾平凹出于礼节很少拒绝,但日渐频繁的索要让他应接不暇。1996年,他终于下定决心,正式在自己的创作室挂出了润格标准——从此题字要收钱了。 "自古字画卖钱,我当然开价。"贾平凹在2002年的润格告示中如此写道。当时他定下的价格是:字画斗方千元,对联千二,中堂千五,匾额一字五百。这个价格在当时并不算特别高,比许多专业书法家还要便宜一些。 然而,随着中国艺术品市场的火热发展,书法家写一篇字就能卖上几千几万,比作家辛苦写半年一年完成一本书要容易得多。贾平凹很快发现,书法可能是比写作更为"经济"的事业。 对比写作的辛苦,贾平凹曾经花费大量时间创作长篇小说,即使畅销书也难以获得与付出相匹配的回报。而写字却不同,十几分钟一幅作品,就能卖出不菲的价格。文字的沉淀需要时间,但书法的变现却可以即时完成。 这种反差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当代文化市场的特殊性。贾平凹的书法逐渐被一些人称为行走的"印钞机",而这个现象也引发了人们对文学创作与艺术市场关系的思考。 2025年初,贾平凹的书房里仍然挂着那张他亲笔写的润格启事:"敬告:十七年元月始,书法四尺十万,四尺斗方或三尺七万。匾牌一字四万。"简短的十几个字,见证了一个作家的字是如何从千元飙升到数万元的奇观。 回溯到2002年,贾平凹的润格还相对亲民:"字,斗方千元,对联千二,中堂千五;匾额,一字五百;画,斗方千五,条幅千五,中堂二千。"那时他的润格公示还带着几分幽默:"官也罢,民也罢,男也罢,女也罢,认钱不认官,看人不看性。一手交钱一手拿货,对谁都好,对你会更好。"这风格,颇有几分郑板桥的影子。 然而从2002年到2015年,短短十几年间,贾平凹的字价飙升了惊人的30倍。2015年6月,当他应邀为汉口龙王庙免费撰写"龙盘虎踞"匾牌时,在短信中特别提到这是"市场价十万"的赠予。到那时,贾平凹已经是"每字润格3万,不还价"。随后几年,价格继续攀升到如今的"匾牌一字四万"。 这些数字背后,是贾平凹书法的市场炙手可热程度。据陕西的朋友透露,想买到贾平凹的字,即使准备好足够的钱也未必能买到,还要看他是否有时间和心情。供不应求的市场,让他的书法被人戏称为行走的"印钞机"。 但贾平凹的字到底好在哪里?从专业角度看,他的书法在当代作家中算是不错的,字体稚拙厚重,用笔简单直率,粗重中含着灵动,很契合西北那种质朴、粗犷的气象。正如俗话说的"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贾平凹的字里行间,流淌着黄土高原的厚重与质朴。 但不得不说,作为一个没有经过系统、深入书法训练的作家,贾平凹的字存在明显的技法缺陷:用笔粗糙简单,难以展现书法线条灵动、优雅、细腻的美感;结字粗笨滚圆,透着浓浓的俚俗之气;字与字之间缺乏有机联系,难以形成整体美感。这些问题导致他的书法作品常有"土里土气"之感,与传统书法追求的典雅境界相去甚远。 那么,是什么让贾平凹的字价值连城?答案很简单:名人效应。作为著名作家,贾平凹在全国尤其是陕西三秦之地有着广泛影响力。人们购买他的字,不仅仅是因为书法本身的艺术价值,更是因为那是"贾平凹"三个字的加持。就像粉丝追星,明星的随手涂鸦在粉丝眼中都是珍宝,知名作家的亲笔题字自然更有收藏价值。
作家贾平凹写的字有多值钱?一天他拿着一卷字出门,到街边的饭馆喝了碗粥,谁知要付钱
熹然说历史
2025-05-23 23:31:46
0
阅读:38
沧浪之水
白给都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