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军工很强,却很难得到国际的大量订单?这么说吧,中国军工不是产品不行,也不是价格贵,而是很多国家买欧美武器,图的估计不只是装备本身。 全球军火市场表面是买卖关系,实际上每份合同背后都是复杂的政治博弈,欧美几十年来建立了成熟的军事同盟和出口网络,先入为主,把大多数有影响力的买家都牢牢捆绑在自己的体系内。 拿北约来说,不管是东欧增购F-16、豹2坦克,还是中东盟友引进爱国者反导,考虑的远不只是装备本身,而是通过采购进一步绑紧盟友关系、共享情报体系,获得安全担保。 对很多国家来说,买武器就是表态选边,无论账面上中国装备多省钱、有多先进,欧美才是它们看重的大后方,这种安全绑定、战略承诺,是中国目前大部分军贸触及不到的层面。 还有一点,市场之外的“隐形壁垒”影响非常大,因为政治和地缘关系,中国军工产品根本进不了欧美体系,无法参与北约供应计划。 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对于中国武器直接设限,印度、澳大利亚这些有需求的国家,也要么靠政策保护本国武器产业,要么从安全战略上顾虑太多,多半不会下大单。 由于技术兼容和标准限制,包括欧盟的武器禁运、美国的技术封锁,甚至会强行要求盟友不要采购中国装备,即使有些国家愿意尝试中国方案,也很可能面临西方施压,不敢贸然打破惯例。 有时,国际军贸市场的规则也带有强烈的话语权色彩,欧美通过设立各种出口规范与透明标准,经常质疑中国军售透明度不高、标准体系和北约不通用,还总会有“人权风险”、“地区冲突”等帽子加码,如果出现争议,采购中国装备的客户甚至有被制裁、制约的风险。 相较之下,欧美几十年的市场积淀在全球建起了完善的服务、售后体系,以及配件供应网络,不少客户更愿意买一份看起来能保驾护航的“服务生态”,而不只是产品本身,这种全生命周期服务,目前中国还处在补短板的阶段。 从更深层说,国际军贸竞争的核心早已不仅是性能参数的对比,实际上比拼的是综合影响力,西方输出的不光是武器,更是战略承诺、技术标准、管理体系。 中国军工虽然在中低端市场稳占一席之地,非洲、中东、东南亚等地不少小国逐步认可了中国产品,但要打进大规模高端订单的市场,需要航空母舰、五代机、对地攻击导弹这类高技术装备的国家,普遍都既有自己的体系又视中国为竞争者,很难轻易下单。 很多客户担心,真到大地缘博弈或突发冲突时,是否能得到中国的即时支持与保障。 面对这些局限,中国军工这些年也在尝试破局,一方面明显加大技术投入,主打高端装备,另一方面也在不断补齐海外配套服务,积极探索后勤、维修和培训的国际合作。 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和“一带一路”倡议推广,部分国家愿意更多试用中国“整体方案”,但总体来看,要进入主流大买家的圈子,夺下关键性项目,还得打破信任门槛,同时逐步融入现有的服务体系和标准网络。 可以说,在全球军火市场里,中国军工“强”主要体现在制造力和技术追赶,但“难出圈”归根到底受限于大国博弈和体系话语权,军工不是纯行业竞争,而是政治、安全、地缘关系和规范共同作用的结果。 产品再好、价格再低,要想挑战老牌巨头,必须逐步让世界相信自己的安全承诺和全链条配套能力,这一点比提升设备技术甚至更加重要,中国军工只有持续参与全球军备生态,构建可信赖的支持体系,才有希望在国际市场获得更多大额订单。
距离中方哨所136公里,印度战机频繁升空炫技:场面搞笑又惨不忍睹! 据《参考
【11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