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乌克兰都快打亡国了,也不愿投降?这么说吧,一旦实现停火,乌克兰举行选举,泽连斯基必然落败,欧洲也不可能在失去美国的支持后,单独对抗俄罗斯。 这场冲突对于乌克兰而言已经成为一场民族存亡的斗争,从一个国家的视角来看,投降不仅意味着割让土地,很多人还会将其视为民族羞辱、国家尊严的丧失。 战争不仅摧毁了无数家庭,也激发出乌克兰社会强烈的团结感和独立意识,被外部侵略之下,普通人很难接受妥协甚至放弃未来。 许多乌克兰人相信,只有顶住压力,坚持到最后,才有生存和发展的希望,这不只是政治选择,更是一种本能的社会心理反应。 自开战以来,欧美国家为乌克兰提供了持续的军事、经济和人道援助,统计显示,美国通过多轮法案投入了超过一千亿美元的直接援助,而欧洲也投入巨大,截止目前,包括军备、经济援助以及人道支持的总额接近三千亿美元。 甚至有观察者指出,欧洲目前在对乌援助的力度上已逐步赶上甚至超过美国,外部援助不仅提供了具体的抗战资源,也让乌克兰社会觉得“背后有人”,撑住了抵抗的信心,如果完全停止外部支持,乌克兰的处境无疑会更加凶险。 但形势并不轻松,美国内部已出现明显的“乌克兰疲劳症”,欧美舆论和政府都面临国内经济压力和对战争持续性的担忧,华盛顿援助能否持续,目前还存在很大不确定性。 欧洲虽然整体同情乌克兰,但在真正的军事和经济投入上毕竟有限,不少欧洲国家自身面临高通胀、能源短缺和选民对冲突前景的质疑。 如果美欧支持同时下滑,乌克兰独自面对俄罗斯的压力,基本不占优势,乌克兰政府极力维持与外部盟友的关系,也在多个场合呼吁持续的援助和政治支持,避免盟友“疲惫”带来的孤立。 长时间的战争让乌克兰社会内部也显现出不小的撕裂,绝大部分人依然排斥主动投降,担心一旦妥协会遭受来自俄方更严厉的制裁和清算,但长期军事动员、经济下滑和流离失所让部分民众对妥协产生兴趣。 甚至有人公开主张,只要可以挽救更多生命,保留国家主权,某些领土可作为谈判筹码,这类观点在早期战争阶段并不主流,随着战事持续、普通人压力巨大,呼声正在悄然增长,但整体舆论还是保持谨慎,担忧妥协换不来真正的和平,反而招致更糟糕的后果。 自2022年起,乌克兰因战争无法举行正常选举,泽连斯基政府持续作为战时领导人统筹大局,如果实现停火、恢复全国大选,不少分析认为,泽连斯基的胜算就未必像战初一样稳固。 战争初期全国团结,大家为生存而共同努力,但如今因为前线停滞、社会压力放大和改革难题,泽连斯基在国内的批评声在增加,乌克兰自身的选举制度和政治改革能力也遭遇考验。 战后能否顺利举行选举,能否平衡各方利益,补救经济和重塑秩序,成为悬在头顶的关键议题。 即使前景艰难,乌克兰选择不投降,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国际道义站在自己一边,主流国际社会认定俄罗斯发动了侵略战争,向乌克兰提供道义和实际支持。 在这种氛围下,一旦乌克兰主动要求和平,甚至被迫割让重要领土,很可能不仅丧失外援甚至在外交上陷入孤立,乌克兰社会不得不平衡“国家存亡感”与“现实妥协”之间的巨大张力。 现实是,持久的消耗战模式下,每个选择的代价都非常高,就算前线取得小的进展,彻底收复失土和恢复国家经济,不是短期能完成的任务。 部分乌克兰人开始转向务实,思考如何在承受最小损失的情况下保存国家元气,也有人选边坚持,用尊严去顶住更多压力,这种分歧可能在停火后进一步加深,无论谁最终执政,都面对复杂的社会修复和重建进程。 无论是否走向停火和重启大选,都可以预见,这个国家的未来很长时间都不会轻松,选择每一步都要承担异常沉重的成本和责任。
美国终于醒悟中美关系的真相你敢信吗?一场惊天骗局正在美国
【19评论】【4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