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金庸在报纸上公然嘲讽“造原子弹有什么用?百姓都吃不起饭了,还不如把这

月下独酌人 2025-05-23 00:52:30

1963年,金庸在报纸上公然嘲讽“造原子弹有什么用?百姓都吃不起饭了,还不如把这些钱拿出来帮助百姓生活”,没想到,此言一出,便遭到众多媒体的集体声讨:卖国贼,不是中国人,其心可诛! 1963年,“到底要不要造原子弹”这个话题在香港争论得热火朝天。 金庸,这位以武侠小说闻名遐迩的文人,在《要裤子不要核子》一文中,抛出了一个极具争议的观点:“原子弹有什么用?百姓都吃不起饭了,还不如把这些钱拿出来帮助百姓生活。” 他将陈毅外长“当了裤子也要造核子弹”的决心解读为不顾民生,将军事建设置于人民生活之上。 此言论一出,瞬间引爆了舆论场。香港的各大报刊纷纷加入这场激烈的交锋。 街头巷尾,民众们也议论纷纷,有人觉得金庸关注民生值得肯定,但更多人义愤填膺,认为他亵渎了国家尊严和民族未来。 1963年的中国,正处在内忧外患的艰难境地。国内,连续的自然灾害让粮食大幅减产,百姓食不果腹,野菜、树皮都成了珍贵的食物。 国家经济发展陷入困境,工业生产停滞,物资匮乏,生活必需品都要凭票供应。 国际上,苏联单方面撕毁合同,撤回专家,带走了关键技术资料,众多建设项目陷入停滞,原子弹研发工程也受到严重影响。 西方列强更是对中国进行经济封锁和军事威胁,妄图将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之中。 在这样的背景下,研发原子弹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一边是百姓的温饱问题,一边是国家安全的威胁。 在这艰难时刻,陈毅外长站了出来。 面对日本记者关于中国原子弹研发的挑衅提问,陈毅目光坚定,铿锵有力地回应:“帝修反有原子弹、核子弹,了不起吗?他们如此欺侮我们,笑我们穷,造不起。我当了裤子也要造核子弹!” 他的话代表了国家和民族不屈的意志,原子弹对于中国来说,不仅是军事武器,更是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象征。只有拥有原子弹,中国才能在国际舞台上挺直腰杆,不再任人欺凌。 陈毅的话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和奋斗精神。科研人员们日夜奋战,在艰苦的条件下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 他们在罗布泊的沙漠中,忍受着高温、风沙和辐射,默默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热血。 然而,远在香港的金庸却有着不同的看法。他自幼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又接触了西方思想,内心向往和平,恐惧战争。 在他看来,核武器破坏力巨大,一旦使用将给人类带来灭顶之灾。 而且当时中国经济困难,百姓生活艰难,研发原子弹在他看来是本末倒置。 他在《明报》上接连发表多篇文章,阐述自己的观点,认为国家应优先解决百姓温饱问题,质疑研发原子弹的动机,还提出中国可通过外交途径保障国家安全。 随着金庸文章的发表,香港舆论场一片混乱。支持者认为他敢于直言、关注民生;反对者则觉得他不了解内地情况,是为西方利益代言。 各大报刊纷纷加入争论,发表社论相互驳斥。《新晚报》更是言辞激烈,称金庸“不是中国人”,“其心可诛”。 金庸也不甘示弱,用犀利的笔锋回击批评者,这场争论持续数月,从香港蔓延到内地,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陈毅得知消息后激动不已,感慨中国人被欺负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与此同时,他也关注到了与金庸的争论,并没有反驳金庸的观点,而是展现出了非凡的宽容与智慧。 他反思自己言论的片面性,肯定了金庸的爱国热情,认为“核子和裤子”是辩证统一的。 在陈毅表态后,这场争论才逐渐平息。 他与陈毅虽观点不同,但都怀着一颗爱国之心,这场争论也让他们彼此有了更深了解。 (参考资料:北京卫视《档案》)

0 阅读:2
月下独酌人

月下独酌人

月下独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