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解放军进驻边疆哨所,8名蓬头垢面国军士兵哭着埋怨:“4年了……咋才来换防……咦……你们换新军装了?” 在新疆南疆的喀喇昆仑山脉深处,有个叫赛图拉的地方,这名字听着挺文雅,可翻译成当地话就是“殉道者”的意思。 海拔三千八百多米的山头上,一年到头刮着刀子似的寒风,夏天太阳晒得石头烫脚,冬天大雪能埋了半截屋子。 这么个鸟不拉屎的地方,偏生卡在古丝绸之路上,往南能直通印度,百十年前英国佬做梦都想占了这个要冲。 时间倒回清朝光绪年间,左宗棠带着大军收复新疆那会儿,那年头新疆乱得跟马蜂窝似的,阿古柏那帮子人占了南疆,俄国人又虎视眈眈。 左大帅带着棺材进新疆,硬是打出了个太平天下,走到赛图拉这地界,老将军眯着眼睛往四周山头一打量,立马拍板要在这儿建哨所,三面环水一面悬崖,活脱脱是个天然要塞。 建哨所可不是件容易事,一百多号敢死队员骑着骆驼,驮着粮食帐篷往山里走。 路上碰着泥石流塌方是常事,骆驼崴了蹄子就得人扛着货走。 等到了地方,拿石头垒墙,用木头搭房顶,生生在石头缝里抠出个四合院来。 清兵们在这儿过得苦啊,吃的是掺沙子的面糊糊,冬天靠捡牦牛粪取暖,巡逻一趟边境要走三个月,鞋子磨穿了就裹羊皮。 到了民国时候,这地方改名叫边防局,国民政府往这儿派了二百多号兵,还分了三个骑兵连。 说是骑兵,其实马匹老得牙都掉了,士兵们巡逻照样得靠两条腿,有个老文书在日记里写:“夜里煤油灯晃得眼疼,听见狼嚎就数着补丁睡觉。”这话现在听着心酸,可那时候就是实打实的日子。 要说最苦的还得数1946年那批兵,原本说好驻守一年就换防,结果等啊等,等到玉米面都吃完了,等来的是漫天大雪封了山路。 有个排长带着二十几个弟兄守着哨所,开始还能打猎挖野菜,后来连老鼠都逮不到了,有人饿得啃皮带,有人得了病没药治,最后活下来的八个兵,眼窝子都陷成了坑。 1950年开春,解放军第五师派了个加强连进山,战士们踩着没膝的积雪往山上爬,棉袄被冰碴子划得开了花。 走到半山腰看见个破木牌,上面歪歪扭扭刻着“赛图拉”仨字,带路的老乡说这就是当年的哨所。 等真见着那几个国民党兵,两边人都愣住了,这边是崭新的绿军装,那边是补丁摞补丁的灰布袄。 “可算来换岗了!”领头的国民党老兵抹着眼泪,嗓子哑得跟破锣似的,他们哪知道外头早变了天,还当是上头又换了新军装。 炊事班当场支起大锅,白面馒头炖肉汤的香味飘出来,几个老兵捧着碗手直哆嗦,四年没闻过油腥味了。 解放军接手后清点物资,在哨所后头刨出二十多具尸首,有的是冻成冰坨子直挺挺站着,有的是缩在墙角只剩把骨头。 带队的指导员看得眼圈发红,领着战士们在向阳坡挖了片坟地,下葬那天全连鸣枪三响,枪声在山谷里荡出去老远,惊起一群寒鸦扑棱棱飞过雪山。 如今的赛图拉早不是当年光景,新修的公路盘山而上,哨所改成了边防站,三层小楼装着太阳能板,温室大棚里种着新鲜青菜。 倒是老哨所的石头墙还留着,墙缝里嵌着百年前的子弹壳,默默诉说着那些爬冰卧雪的日子。 要说这事儿最让人唏嘘的,是那些兵不管换了哪朝哪代,心里头那根弦始终绷着。 清朝的兵、国民党的兵、解放军的兵,衣裳不同,信念倒是一脉相承,去年有个老红军的后代来参观,摸着当年的警楼说了句大实话:“甭管上头怎么变,守土卫国的良心变不了。” 信息来源: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新疆通志·军事志》 中国军事科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 喀什地区文物局《赛图拉哨所遗址考古调查告》
只剩下最后10米!“深圳舰”硬把菲律宾军舰顶了出去,菲海军吓得倒车大叫:太危险了
【13评论】【32点赞】
江渐月
守边卫国的将士永远是光荣的。[玫瑰][玫瑰][玫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