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一山东老汉临终前,叮嘱女儿:“我睡的凉席是宝贝,我走后,你千万别扔。

良奥谈娱乐圈 2025-05-22 10:23:46

1930年,一山东老汉临终前,叮嘱女儿:“我睡的凉席是宝贝,我走后,你千万别扔。”谁知,女儿却把它免费送人了。 一张泛黄的老凉席在山东农家库房里沉睡了三十多年,直到1963年夏天才重见天日。 当年孙家老爷子临终时攥着闺女的手反复念叨,那张垫在炕头的旧凉席千万要留着,里头藏着老孙家几代人的秘密。 闺女孙秀英抹着眼泪应了,把凉席收进樟木箱子,在库房角落一搁就是三十多年。 那年夏天热得邪乎,孙秀英的小孙子浑身长满痱子,整宿哭得嗓子都哑了。 儿子收拾库房翻出落满灰的樟木箱,孙秀英突然想起老父亲的话。当这张两米长、一米宽的凉席抖落开时,屋里仿佛吹进股凉风。 最稀奇的是这物件摸着温润如玉,既不像竹篾也不似草编,细看纹路竟是无数米粒大小的镂空花纹连成的。 小孙子往凉席上打个滚就不哭了,没两天痱子全消。这事儿在村里传开后,连二十里外的乡亲都来借凉席给孩子治病。 1963年麦收时节,两个穿中山装的外乡人顺着土路摸到孙家。领头的戴着圆框眼镜,说话文绉绉的,非要看看那张能治病的凉席。 孙秀英抄起扫帚就要赶人,她记着老父亲临终交代,生怕遇上强买强卖的文物贩子。 这两人转头找了村支书,掏出盖着红戳的工作证。原来他们是烟台博物馆的专家,听说村里有张象牙凉席,这在古代可是皇帝都难得一见的稀罕物。 老支书带着人二次登门,孙秀英这才松了口。两位专家捧着凉席研究了半下午,发现这物件竟是用数百根象牙劈成的细丝编成,每根丝只有两毫米宽,编织手法早失传百来年了。 专家翻着县志给孙家人讲古,说清朝雍正年间有南方官员进贡过五张象牙席。这种席子冬暖夏凉不假,可做一张就得糟蹋上百根象牙。 雍正爷知道后龙颜大怒,把做席子的工匠全治了罪,剩下的象牙席都锁进了紫禁城。后来世道乱了,不知怎么流落出来一张,八成是当年宫里太监偷运出来的。 孙秀英摸着凉席直抹眼泪,想起小时候家里穷得揭不开锅,老父亲宁肯啃树皮也没动过卖凉席的念头。专家说故宫存着两张,台湾存着一张,剩下两张几十年来遍寻不着。 孙家人商量了半宿,最后把凉席白送给了国家。博物馆给发了张奖状,硬塞了五百块钱说是给孙家小孙子买糖吃。 这张象牙席在烟台博物馆安了家,成了镇馆的宝贝。专家们后来研究发现,这种凉席制作要先把象牙泡药水软化,再用特制刀片劈成薄如蝉翼的篾片。 编席子的匠人得在油灯下干大半年,稍不留神篾片就裂。现存五张象牙席里,烟台这张保存最完整,连当年镶嵌的玉石锁边都没掉。 村里老辈人说,孙老爷子年轻时在天津卫当脚夫,八成是那时候得的宝贝。有文物贩子算过,这凉席搁现在能换半条街的铺面,孙家人听了直摆手。 倒是孙家小孙子后来考上了大学,说是要学文物保护,把祖上这份心意传下去。 每年夏天最热的时候,总有人隔着博物馆玻璃柜打量这件稀世珍宝。 泛着象牙黄的席面上,那些巧夺天工的镂空花纹仿佛会呼吸,默默诉说着三百年前的匠心,和山东农家两代人守护传承的故事。

0 阅读:718

猜你喜欢

良奥谈娱乐圈

良奥谈娱乐圈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