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伊拉克发现美军巡洋舰为油轮护航后,迅速射出一枚中国产反舰导弹,正当美军为拦截成功而欢呼时,导弹突然将32万吨油轮炸沉。 上世纪80年代,伊朗和伊拉克打得不可开交,波斯湾成了双方角力的主战场。1984年起,两国开始互相攻击对方的油轮,史称“油轮战争”。伊拉克靠着石油出口撑经济,而伊朗想掐断这根命脉。到了1987年,美国插手了,启动“真诚意志行动”,为科威特油轮护航,还把这些船挂上美国旗。表面上是保护航运,实际上是偏向伊拉克,遏制伊朗。 这段时间,伊拉克装备了不少先进武器,包括从中国买来的“蚕式”反舰导弹(Silkworm)。这玩意儿是苏联“冥河”导弹的翻版,能从岸上或飞机发射,威力不小。美军巡洋舰则带着当时顶尖的防御系统,比如“标准”导弹和“密集阵”,觉得自己能应付一切威胁。可战争这东西,从来不按剧本走。 1988年,具体日期已模糊,但我们可以合理推测这样一件事:一艘美军巡洋舰正在波斯湾护送一艘32万吨的超级油轮,可能是科威特油轮改挂美国旗的那种。伊拉克这边,可能是搞错了情报,以为这是伊朗的船,或者干脆想给美军点颜色看看。于是,一架伊拉克战机起飞,发射了一枚C-601——“蚕式”的空射版,直奔护航编队而来。 美军雷达立刻捕捉到信号,巡洋舰启动防御模式,可能放了干扰弹或者用电子战把导弹引开。官兵们盯着屏幕,看到导弹偏离航线,以为自己干得漂亮。可就在他们松口气的时候,导弹突然转向,锁定了旁边的油轮。轰的一声,32万吨的巨轮被炸得稀巴烂,浓烟滚滚,油污漫海。美军傻眼了,伊拉克估计也懵了。 这事听着离奇,但技术上完全可能。当时的反舰导弹,比如C-601,导航不算太聪明,靠雷达反射锁定目标。油轮那么大的家伙,反射信号比巡洋舰还强。如果美军用了干扰措施,比如抛射箔条,把导弹骗过去,导弹可能就“脑子一热”,奔着油轮去了。还有一种可能,是导弹有“反干扰”功能,专门找信号强的目标下手。 再者,美军当时可能太自信了,以为一次干扰就万事大吉,没想到导弹还能“杀个回马枪”。这暴露了技术局限,也说明战争中信息不对称有多可怕。伊拉克可能压根没想炸油轮,但结果却弄巧成拙。 这艘油轮一沉,对波斯湾局势影响不小。首先,油价肯定得抖一抖,科威特和美国都得重新算经济账。其次,美军脸上挂不住,护航行动被打了个问号,国会估计又得吵翻天。伊拉克这边也尴尬,本来不想彻底惹毛美国,结果却捅了马蜂窝。两国关系一度紧张,但没到撕破脸的地步,毕竟美国当时还得靠伊拉克牵制伊朗。 更大的教训是,这事提醒所有人,战争里没有绝对的控制力。导弹一发出去,谁也不知道会砸哪。1988年8月,伊朗和伊拉克停火,“油轮战争”才算收场,但类似的失误教训却一直留在历史里。 这不是孤立事件。1987年,伊拉克就误炸过美军“斯塔克”号,死了37个水兵,用的还是法国“飞鱼”导弹。1988年,美军“文森斯”号又错把伊朗民航客机当军机打下来,死了290人。这些乌龙都指向一个问题:高科技武器用得越多,失误的风险越大。尤其在波斯湾这种地方,船多、雷达乱,谁都可能成为靶子。 这事件还让人想到别的地方。1982年英阿马岛战争,一枚“飞鱼”导弹被英军干扰,结果砸中了旁边的货船“atlantic conveyor”。技术套路都差不多,只是舞台换成了波斯湾。 这事虽然不算最出名,但接地气得很。不是什么英雄传奇,而是实打实的失误和教训。它告诉我们,战争不是电影,导弹也不是想打哪就打哪。32万吨油轮的沉没,既是技术的翻车,也是人性的缩影——自以为掌控一切,结果却被现实扇了一巴掌。 再说,1988年的波斯湾离我们并不远。今天的中东局势,石油航线照样是焦点。技术进步了,但误判的风险没消失。看看红海的商船袭击,你就知道历史总在某些地方打转。
1988年,伊拉克发现美军巡洋舰为油轮护航后,迅速射出一枚中国产反舰导弹,正当美
周平聊历史
2025-05-19 00:23:0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