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陈赓在上海见到了小姨子。多年不见,小姨子出落的亭亭玉立,已长成了大美女,这让陈赓有了个想法,便说:“我给你介绍个对象。”小姨子脸通红,说:“可以去见一见,合适的话就和对方处一处!” 陈赓与王根英的爱情故事,是烽火年代里一段温柔而坚韧的插曲,令人回味。 1923年,彼时年仅二十出头的陈赓,在湖南一所夜校担任教员。 他身材高大、为人正直,是学生们眼中的“理想青年”。 而王根英,则是那年夜校里最引人注目的女生——聪明伶俐、五官清秀,还有一股倔强的劲头。正是这份出众,让王根英悄然在陈赓心中生了根。 不过在那个动荡不安、风雨欲来的时代,儿女情长实在太过奢侈。 陈赓虽然情意满怀,却始终谨守分寸,把这份情感深埋心底,从未向王根英透露半分。 1927年,陈赓学成归国,从苏联回到武汉,巧合的是,王根英此时已是上海工人运动的积极分子,作为代表赴汉参会。 两人在会场再次相遇——她已不再是当年夜校的学生,而是革命阵线上的并肩战友;而他,也不再是当年那个只敢默默守护的青年。 这次重逢,让陈赓压抑多年的情感再次泛起。他暗自下定决心:这次再也不容错过。 可惜,木讷如他,不懂如何表达情感,只能憋出一句句真情实意的表白,写在小纸条上递给王根英。 内容虽笨拙却诚恳,情意真挚。他以为这种低调的方式不会引起尴尬,至少能给彼此一个慢慢靠近的机会。 王根英并没有被打动,那时的她,心无旁骛地投身革命,对感情并无兴趣,更别提对陈赓是否有情感基础。在她看来,国事当头,这人还惦记儿女私情,实在有些“不务正业”。 于是,她干脆将陈赓的纸条贴在墙上,面对这样的“拒绝方式”,换作旁人早就知难而退。但陈赓却越挫越勇。他不但没有退缩,反而被王根英的果断与坚定吸引得更深。 这场纸条“风波”在小范围内传开,引发不少议论,也让气氛变得微妙起来。 最终,还是周恩来与邓颖超看在眼里、急在心中,两位“革命红娘”找来王根英细谈。 一番劝说之后,王根英终于松动,对陈赓的坚持与真心有了新的认识。 就这样,靠着一张张被“上墙”的纸条和一腔不改的深情,陈赓终于打动了王根英,携手走入婚姻的殿堂。 王根英和陈赓曾在上海并肩从事地下情报工作。当时,王根英的小妹妹王璇梅还只是个天真懵懂的小学生。由于敌情紧张、形势骤变,组织安排王根英和陈赓各自分头行动,而年幼的王璇梅则带着姐姐的孩子回了老家暂避风头。谁也没料到,这次分别竟成了永诀。 王根英英勇牺牲,噩耗传到后方,如晴天霹雳般击中了年少的王璇梅,姐姐的离世成了她一生难以抹去的伤痛。 从那以后,陈赓成了她最亲近的亲人之一。他不仅是姐夫,更是她生命中的守护者。在组织的关怀和陈赓的悉心照顾下,王璇梅得以进入北方大学学习医学。 她坚韧好学、头脑灵活,很快脱颖而出,成为一名前途无量的青年医生,只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去施展所学、报效国家。 与此同时,陈赓心头始终挂念着的,还有自己的老战友陈锡联。 这位从枪林弹雨中走来的将军,性格刚烈、作风硬朗,是部队中公认的猛将。抗战时期,他冲锋在前、屡立战功,是战场上的“铁拳”。 可惜,战场上的英雄,在生活中孤身一人,感情一事总被他置于脑后。 1949年新中国即将成立,陈赓在上海偶然提起此事,忽然心中一动:既然璇梅已是成熟稳重的医生,陈锡联也到了该成家的年纪,何不撮合这桩姻缘? 他以“视察部队”为名,把王璇梅从上海接到武汉。 陈赓兴致颇高,把王璇梅带到某部指挥部门口。 到了门前,他忽然露出顽皮一笑,一边推门一边高声喊道:“胖子,快出来迎亲啦!”这突如其来的“战术喊话”,把屋内正在批文件的陈锡联惊得一愣,连军装纽扣都系错了。 慌忙站起身来迎接,只见门口站着一男一女,女子低眉顺目,脸颊绯红,神情中带着几分羞涩。陈赓立刻拍了拍陈锡联的肩:“看看我妹子,根英的亲妹妹,模样水灵,性子好,正合你这老实人。” 陈锡联一时语塞,只是笨拙地伸出手打招呼,耳根却红到了脖子根。 但在陈赓这位“红线牵线人”的不懈撮合下,两人很快建立了初步的感情。从最初的拘谨到逐渐熟络,再到彼此欣赏、心意相通,不过几个月时间。 1949年岁末,在武汉的部队食堂里,一场虽不铺张但温馨感人的婚礼悄然举行。 亲朋好友围坐一堂,喜气洋洋。 婚后的王璇梅温柔干练、体贴周到,很快成了陈锡联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当家”。而陈锡联,也终于在紧张的军旅生涯中,拥有了一处属于自己的温暖港湾。 有人笑称他是“军中月老”,他却幽默地回应:“打仗要识人,用人要准,撮合婚姻也一样,得看眼光!”这份识人之明与胸怀热忱,正是陈赓在战场之外,最动人、也最可爱的一面。 参考资料: 传奇将军陈锡联,湖北党史
1949年,陈赓在上海见到了小姨子。多年不见,小姨子出落的亭亭玉立,已长成了大美
繁星入眸念成诗
2025-05-18 13:17:46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