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两名神秘军人突然将南矿冶学院一名学生带走,从此杳无音讯,直到八年后,家里人才知道他究竟干了什么! 那年夏天,中南矿冶学院化工专业的毕业生王明健突然被叫到校长办公室,两名身着军装的神秘来客没有透露单位信息,只告知组织需要他执行绝密任务。 这个来自湖北襄樊的年轻人来不及与家人告别,便被送往北京接受特殊培训。 直到八年后蘑菇云在罗布泊升起,亲人们才明白他这些年到底在忙什么。 初到北京的王明健被安排到代号"309大队"的保密单位,跟随苏联专家学习铀矿勘探技术。 当时新中国核工业刚起步,苏联提供的培训仅限于基础理论,核心工艺始终讳莫如深。 王明健白天在实验室记录数据,晚上翻着俄文资料琢磨提炼技术,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写满化学方程式。 这种执着精神让他在同期学员中脱颖而出,半年后就被提拔为技术骨干。 1958年夏天,二机部召开紧急会议传达中央决策:必须自力更生研制原子弹。 时任部长宋任穷指着地图上的广东翁源县说,当地发现铀矿却缺乏提炼技术,要求半年内建成炼铀厂。 这个重任落在了26岁的王明健肩上,他带着两个帆布包的材料连夜南下,包里装着全国仅有的铀矿样本和半本残缺的苏联技术手册。 在粤北山区,王明健和工人们用毛竹搭起厂房,拿腌菜缸当反应容器。 没有防护设备就用蓑衣代替防化服,缺少过滤布就拆蚊帐应急。 经过87次试验,他们创造出"土法炼铀"工艺:将矿石碾碎后用稀硫酸浸泡,再用豆腐包过滤出黄色沉淀,这种被称作"黄饼"的重铀酸铵,后来成为原子弹的核心原料。 1961年在翁源厂区,萃取剂泄漏引发大火,他带头冲进火场抢运原料,左腿留下永久伤疤。 正是这种拼命精神,让下庄水冶厂在三年内产出71.3吨"黄饼",占全国土法炼铀总量的三分之二。 鲜为人知的是,这位"炼铀功臣"差点与家人永别,1958年接到祖母病危电报时,他正在调试关键设备,只能朝着北方磕头谢罪。 直到2019年央视播出纪录片,老家亲人才知道那个"失踪"多年的游子,竟是为国家造"争气弹"的功臣。 晚年躺在病床上,他还在推算化学公式,临终前把二十多年的研究手稿交给女儿:"把这些送给国家,或许能用上。" 广东韶关的核工业档案馆里,保存着王明健的劳模奖章和泛黄的工作证,证件照片上的年轻人目光坚毅,背后是竹棚搭建的厂房和成排的陶瓷反应缸。 正是这些简陋设施,托举起共和国核盾牌的最初重量,如今下庄铀矿旧址已成教育基地,参观者抚摸着生锈的反应釜,仍能感受到那个热血年代的温度。 参考资料 段炼《一张珍贵的出席证》
建国初,甚至有部分将帅手握几十万兵力,为何没一人敢拥兵自重?“老彭,你看这中
【3评论】【2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