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于荣光的父亲被查出恶性肿瘤晚期,医生说最多还能活6个月,于荣光却对医

娱乐吃瓜蜀黍 2025-05-17 08:08:55

2003年,于荣光的父亲被查出恶性肿瘤晚期,医生说最多还能活6个月,于荣光却对医生说:“不做手术了!"回家后,还拉着父亲喝起了酒。

“爸,咱回家!”于荣光推开病房门,语气坚定,像是下了个天大的赌注。2003年的北京,医院的消毒水味呛得人眼涩,医生一脸错愕,手里的诊断书上写着“肝癌晚期”四个字。于荣光却没多看一眼,拉着74岁的父亲于鸣魁,头也不回地走了出去。

没人知道,这个决定,会让父亲的生命多延续七年。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一个儿子,到底做了什么,让病魔都退让三分?

北京的秋天,胡同里梧桐叶落了一地。于荣光扶着父亲回到家,院子里那棵老枣树还在,父亲于鸣魁一进门就嚷着要吃顿饺子。于荣光笑着应下,心里却像压了块石头。几天前,医生的话还在耳边回响:“最多半年,介入治疗是唯一办法。”可于荣光不信命,他了解父亲——这位京剧大师,武生出身,翻跟斗从不喊累,74岁还能一口气爬五层楼。

这样的人,怎么可能被一张诊断书判了“死刑”?

于荣光没告诉父亲实情,只说检查发现了个小瘤子,医生让好好养着。他从柜子里翻出一瓶无醇葡萄酒,装模作样地给父亲满上一杯:“爸,咱爷俩庆祝一下,病都治好了!”于鸣魁乐呵呵地接过杯子,喝得满脸通红,笑骂道:“你小子,拍戏拍傻了吧,这酒咋没味儿?”父子俩笑成一团,院子里枣树的影子晃动,像在为这温馨一刻伴舞。

但这杯“酒”背后,藏着于荣光心底的挣扎。他不是医生,却赌上了父亲的命。放弃手术,放弃介入治疗,意味着父亲随时可能病情恶化。他不敢告诉母亲,也不敢告诉弟弟,只能一个人扛着秘密。每晚,他都会偷偷翻看父亲的旧剧本,那些密密麻麻的京剧唱词,仿佛在提醒他:父亲一生都在台上与命运抗争,这一次,他也要陪父亲斗到底。

于荣光开始调整父亲的生活。早上,他陪父亲在胡同里练太极,夕阳下,他推着父亲去街头看老邻居下棋。吃饭时,他特意让母亲多炖点排骨汤,说是“补身子”。他还从片场带回老电影的拷贝,晚上父子俩窝在沙发上看《少林寺》,于鸣魁看得起劲,拍着大腿说:“你这身手,比李连杰还差点儿火候!”于荣光笑着不吭声,心里却在想:只要父亲开心,病魔或许真会绕道走。

时间一天天过去,奇迹发生了。于鸣魁的精神头越来越好,甚至开始在院子里练起了老生唱腔,嗓音洪亮得让邻居都来凑热闹。医生复查时,癌细胞的扩散速度竟比预计慢了许多。于荣光松了一口气,但新的矛盾来了——母亲无意中发现了医院的病历,质问他:“你为啥瞒着我们?要是你爸早知道……”于荣光低着头,没法解释。

他知道,母亲担心的是万一父亲病情突然恶化,他们连准备的时间都没有。可他更相信,父亲的乐观,才是最好的药。

2003年到2010年,七年间,于荣光尽量推掉外地的戏约,留在北京陪父亲。他带着父亲去北海公园划船,去天坛看老人们唱戏。

与于荣光的选择异曲同工,远在吉林的闫学晶也用自己的方式,给了父亲一段“意外的时光”。2010年,闫学晶正忙着春晚的彩排,接到父亲的电话:“晶晶,你有空来一趟吗,我身体不太好。”她心头一紧,放下一切赶回老家。检查结果如晴天霹雳——肺癌晚期。父亲才60多岁,瘦得像根柴,闫学晶哭得眼睛都肿了。

她想起小时候,父亲在山村的田埂上背着她,哼着二人转的调子,承诺要带她去看大海。

闫学晶决定完成父亲的愿望。她没让父亲住院,而是带他去了三亚。租了间海边的小屋,她每天陪父亲在沙滩上散步,捡贝壳,晚上给他讲剧组的趣事。父亲爱吃辣,她特意学着做东北辣白菜,父女俩吃得满头大汗,笑声传遍小院。一次,父亲站在海边,望着远处的浪花说:“晶晶,这辈子值了。”闫学晶背过身,悄悄抹掉眼泪。

于荣光的父亲在2010年病情恶化,临终前,他把老友和学生都叫到身边,唱了段《空城计》,嗓子虽弱,却字字铿锵。于荣光守在床边,握着父亲的手,直到父亲安详闭眼。他没来得及赶回最后一面,成为他心底永远的遗憾。

闫学晶的父亲也在三亚的病床上离世。那天,她拔下氧气管,父亲在她怀里轻轻说了句:“闫儿,爸不疼了。”她崩溃大哭,却也知道,父亲最后的日子,是笑着度过的。

于荣光和闫学晶,用善意的“谎言”和无尽的陪伴,给了父亲生命中最温暖的延续。生命的长度无法掌控,但爱的质量可以改变一切。

据《北京晚报》报道,乐观的心态对癌症患者生存期有显著影响,研究显示,积极情绪可降低压力激素水平,延缓病情进展。于荣光和闫学晶的做法,恰好印证了这一点。此外,娱乐圈中,类似的故事还有不少,如已故演员于月仙,她在父亲患肺纤维疾病时,果断带父亲移居三亚,用清新的空气和陪伴延续了父亲的生命。

这些孝顺的举动,不仅是亲情的体现,也提醒我们:面对疾病,爱与希望往往比药物更有力量。

0 阅读:149
娱乐吃瓜蜀黍

娱乐吃瓜蜀黍

娱乐吃瓜蜀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