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钱想疯了!”上海,情侣去餐厅吃饭,点菜时服务员问他们,要气泡水还是矿泉水,两人以为,矿泉水餐厅都是免费提供的,于是就要了矿泉水,结果付款的时候,两瓶矿泉水竟然花了176元!
2024年3月12日傍晚,上海静安嘉里中心的玻璃幕墙映着橘色晚霞,26岁的林小羽挽着男友陈凯的手,被"XX食集"的工业风装修吸引。
服务员迎上来时,她注意到对方袖口的银链晃了晃,说话带着恰到好处的温柔:"两位需要气泡水还是矿泉水呢?"
木质餐桌上的烛火忽明忽暗,陈凯盯着牛扒餐单没抬头:"矿泉水吧,谢谢。"
他想起上周在公司楼下小馆,老板总会免费送两瓶装在搪瓷杯的凉白开,便理所当然地认为这是餐饮行业的常规操作。
服务员记录时笔尖在"依云"字样上停顿半秒,这个细节淹没在刀叉碰撞的声响里,像颗被忽略的地雷。
前菜的牛油果沙拉吃了一半,林小羽才注意到邻桌结账时的争执。
穿西装的男士指着账单皱眉,服务员依然保持微笑:"气泡水是进口的,矿泉水单瓶88元,菜单倒数第二页有标注。"
但此刻的林小羽并未在意,直到她看见陈凯盯着账单的眉头突然打结——除了820元的菜品,还有两行小字:"依云天然矿泉水×2176元"。
"矿泉水为什么收费?"林小羽的声音在收银台格外清晰。
值班经理调出监控录像,画面里服务员询问时确实清晰说出"气泡水或矿泉水",但关键的价格信息被微笑和肢体语言稀释了。
"酒水单在餐牌内页,所有饮品明码标价。"经理递来的菜单上,88元的价格躲在酒水分类的第六行,字体比主菜名称小两号。
陈凯看着消费小票上的"服务费15%",突然想起进门时服务员帮他挂外套的殷勤。
这种精准的服务设计,让他们在享受环境时自动过滤了潜在消费风险。
当他们提出异议,经理的语气里带着训练有素的遗憾:"这是您自愿选择的,就像您不会要求免费享用牛排。"
有网友翻出该餐厅2022年的投诉记录:"同样的话术,同样的依云矿泉水,当时被市场监管局罚款5000元。"
随后,更多受害者出现了:有人在陆家嘴西餐厅被收200元一瓶的"定制气泡水",有人在法餐厅因没细看酒单多付3000元服务费。
市场监管局的执法记录显示,这类"选择性告知"在高端餐饮中形成潜规则:服务员通过模糊提问引导选择高价饮品,利用消费者"矿泉水免费"的惯性思维,将收费项目藏在复杂菜单里。
2023年上海此类投诉达1207件,涉事餐厅普遍存在"价签不突出、询问不完整"的共性问题。
事件收尾于市场监管局的再次介入,餐厅被要求在点单时必须明确报价。
林小羽看着整改后的菜单,88元的矿泉水旁多了醒目的橙色标注,却再也提不起探店的兴趣。
她想起消费时服务员那句"需要帮您开瓶吗",现在才明白,这句话背后藏着的不是服务,而是等待猎物的陷阱。
2022年北京某日料店,服务员默认推荐188元/杯的梅酒,导致顾客账单多出千元;2023年广州网红餐厅,将68元/位的茶位费藏在餐巾纸包装里,引发集体诉讼。
这些案例共同勾勒出消费主义的灰色地带——当服务细节成为牟利工具,明码标价便异化为"明码埋伏"。
中国消费者协会数据显示,2023年"隐性消费"投诉中,饮品收费纠纷占比达37%,其中"高端餐饮误导"案件年均增长22%。
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个像林小羽这样的年轻人,在精致环境中放松警惕,被精准收割的消费记忆。
"真正的商业文明,始于把'知情权'写进每个服务细节。"
上海餐厅的矿泉水事件,暴露出精致服务包装下的信任危机——当商家沉迷于话术设计,忘记商业的本质是真诚,再华丽的装修也掩盖不了餐单上的阴影。
那些在收银台亮起的账单灯,照见的不只是数字,更是商业道德的刻度。
真正的高端服务,不是用隐形消费彰显格调,而是让每个消费者在点单时都能从容选择——就像矿泉水该有的清澈,商业行为也需要一目了然的真诚。
当"气泡水还是矿泉水"的询问里多一句"矿泉水单瓶88元",输掉的可能是一次溢价机会,赢回的,却是消费者最珍贵的信任。
对此,您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文中均使用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