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44岁的章士钊再次偷偷爱上一个歌女,后高调同居。妻子吴弱男知道后,带

品古观今呀 2025-05-09 10:17:14

1924年,44岁的章士钊再次偷偷爱上一个歌女,后高调同居。妻子吴弱男知道后,带着3个儿子上门大闹一场。没想到最后章士钊却提出一个无法让吴弱男接受的无理要求。

1905年春天,流亡日本的章士钊在东京遇到了一个19岁的奇女子,于是他便坠入了爱河。

这个奇女子就是吴弱男。

吴弱男的父亲是被誉为晚清四公子之一的吴保初。

由于家境优越,她​14岁就赴日本东京青山女子学院留学,攻读英语,19岁加入同盟会,和她妹妹吴亚男、何香凝、秋瑾是同盟会第一批女会员,还是孙中山的英文秘书。

1905年,因与黄兴等人起义失败,章士钊匆匆逃往日本,后进入东京正则学校学习。

在这里,章士钊重逢了吴弱男。

其实吴弱男跟章士钊早就认识了,当时章士钊家境贫寒,所以为了多赚点钱,他经常向报纸投稿。虽然稿费比较微薄,但到底是一份收入。

吴弱男很喜欢看报,吴家将市面上主流的报刊杂志几乎订了个遍。

吴弱男正是在报纸上看到了章士钊的文章,对他的文采十分钦慕。

一次偶然的机会,吴弱男跟自己的朋友提起了章士钊这个人,说觉得他很有才华。恰好这个朋友认识的一个人,正是章士钊的朋友。

后来章士钊来到上海发展,他的这个朋友就帮忙牵线搭桥,让他跟吴弱男见了面,就这样两人认识了。

到日本后,作为原来的热血愤青,章士钊不再热心革命,改埋头读书了,连同盟会也不肯加入。

当时同盟会负责人章太炎非常希望章士钊能入会,但是章士钊不喜欢同盟章程,拒不加入。

章太炎灵机一动,决定派吴弱男去说服章士钊入会。

因为同盟会此前也极力邀请章士钊加入,但章士钊却几次三番的拒绝,只是似有似无的表现出了对吴弱男的不同。

同盟会知道了章士钊对吴弱男的心思后,他们便决定对章士钊使用“美人计”,就这样章士钊得到了和吴弱男独处的机会。

之后两人逐渐感情升温,后来在章太炎的见证之下,两人很快便定下婚约、组建了家庭。

在两人的婚姻里,章士钊无疑是受益方。

无论经济上,还是人脉上,吴弱男都不求于章士钊,而吴家的人脉和名声抬高了章士钊的社会地位,扩大了他的交往面,而且他摇身一变成为人人都要敬仰、礼重的人。

1911年,章士钊和吴弱男归国后积极投身社会活动,其名声日渐显盛,吴弱男也接连为他生下3个儿子,名利事业双丰收,可谓是生活圆满了。

婚后初期,章士钊和吴弱男这对新婚夫妻还算恩爱,后来随着3个孩子的诞生,吴弱男因为生育身材变形,因为照顾孩子、操持家务变得疲惫、人老珠黄,章士钊眼里再也看不到吴弱男了。

再加上一个人一旦有了能力有了财力有了地位,就会有飘飘然的心态出现了。章士钊也不例外。

走路不正不能只怪鞋不好,自己不洁身自好,哪里也会有诱惑。上海的灯红酒绿、纸醉金迷,让章士钊陷了进去。

章士钊最开始是和一个风尘女子纠缠不清,还为她写了传记,然而最终却没有在一起。

有了第一次,就会有无数次。

1918年的上海有个叫奚翠珍的名妓,很多男人都为之倾倒,章士钊也不例外。

之后在黄金荣的撮合之下,章士钊便娶了这个奚翠珍做了妾室,两人人偷偷摸摸在外面同居。

随着时间的推移,章士钊变得越来越大胆,竟然公开了这段见不得光的感情。

得知丈夫有了外室,吴弱男第一时间感到可笑。自己一直在做的就是解放妇女,为女性争取权利,而自己的丈夫却在做封建男人纳妾的那一套。

吴弱男带着三个孩子去章士钊和奚翠珍居住的地方大闹,还与章士钊大吵几回,可是章士钊铁了心的要和奚翠珍在一起。

当时为了家庭的和谐,章士钊派了大量的说客去说服吴若兰,让吴弱男同意他纳奚翠珍为妾,既给奚翠珍一个名分,也不影响吴弱男正室夫人的地位,但是吴弱男却不接受。

她绝对忍受不了丈夫纳妾的行为,但眼看丈夫不能回心转意,心灰意冷的吴弱男一气之下带着三个孩子远赴欧洲。

吴弱男走后,章士钊越发的不受限制了,他经常流连于风月场所。

一晃又是十余年,已经六十岁的章士钊花心不改,宝刀不老,在杜月笙的帮助又纳了一个26岁的小妾殷德珍。

不知是章士钊年纪大还是什么原因,章士钊后来的两位夫人都未生育,章士钊的三个儿子,都是吴弱男所生。

随着年龄的增长,章士钊开始逐渐明白自己年轻时犯下的错误。

有一次,在吴弱男回国后,他第一时间前往吴弱男的家中看望。

两人见面以后章士钊便感叹道:“无论政治问题,还是生活作风上,我都犯了毕生的大错啊。”

此时的吴弱男已经不再恨他了,但对他也没有丝毫情义。

所有的婚姻就应该是“一对一”,是不能分享的。所以宁愿清醒的放弃这段感情,也不稀里糊涂的得过且过。

美好的爱情总是令人向往,也许是因为在这茫茫世间,遇见真正的爱情难之又难。

然而许多人曾经遇见真正的爱情,却因为一念之间的放纵而失去了。

吴弱男为维护女权奋斗了几十年,却没能守护好自己的爱情和婚姻。

0 阅读:141
品古观今呀

品古观今呀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看历史与现实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