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6年,清末首富盛宣怀留下1300多万两白银的遗产,折合现在约100多亿元。

指尖流沙呐 2025-05-07 17:10:27

1916年,清末首富盛宣怀留下1300多万两白银的遗产,折合现在约100多亿元。一辈子不工作也花不完。谁知,1958年,他的四儿子盛恩颐,竟饿死在自家门口。 麻烦大家在阅读时,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支持! 在20世纪初的上海滩,盛恩颐的名字曾是奢华与挥霍的代名词,这位盛宣怀的独子,继承了父亲巨额遗产的同时,也继承了父亲对子女的溺爱。 可与父亲白手起家、勤俭持家的作风截然不同,盛恩颐沉溺于声色犬马,尤其是他那令人瞠目的十房姨太太,更是将他的奢靡生活推向了顶峰。 十房姨太太,这在当时已是惊世骇俗的数字,盛恩颐为每位姨太太都配备了豪华的居室、成群的佣人,以及源源不断的珠宝首饰。 她们的日常开销,动辄以金条计算,一次寻常的生日宴席,就足以让普通人家倾家荡产,盛恩颐对她们的宠爱,近乎疯狂,他可以为了一句玩笑,一掷千金,只为博得美人一笑。 这些姨太太们,也非等闲之辈。她们有的出身名门,有的才艺过人,有的美貌绝伦,在盛恩颐的溺爱下,她们相互攀比,争风吃醋,将盛家的宅邸变成了一片看不见硝烟的战场。 盛恩颐则乐在其中,他享受着这种众星捧月的感觉,沉醉于温柔乡中,对家业的日益衰败视而不见。 除了维持庞大的家庭开支,盛恩颐的挥霍还体现在各个方面,他酷爱赛马,在上海滩的赛马场上,他是出了名的豪客。 他拥有数十匹纯种良驹,每一匹都经过精心的照料和训练,其马厩的奢华程度,甚至超过了当时的皇家马厩,每次赛马,他都会包下整个看台,大宴宾客,极尽铺张之能事。 除了赛马,他对收藏也情有独钟,从古董字画到珍稀玉石,只要是他看上的,不惜一切代价都要收入囊中,他的收藏室里,珍宝琳琅满目,价值连城,却从未有人真正欣赏过它们的艺术价值。 可盛家的财富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随着时代的变迁,战争、动荡、通货膨胀,不断地侵蚀着盛家的家产。 盛宣怀苦心经营的实业帝国,在时代的洪流中摇摇欲坠,盛恩颐却依旧我行我素,他的挥霍,如同一个无底洞,将盛家的财富一点点吞噬殆尽。 曾经的盛家,是何等的辉煌,盛恩颐的父亲盛宣怀,是清末民初最具影响力的实业家之一,他的财富积累之巨,堪称富可敌国。 他不仅在商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还积极参与政治,官至邮传部尚书,是晚清政坛上举足轻重的人物。 盛恩颐出生在这样的家庭,他的玩具,是进口的西洋钟表、汽车模型,他的游戏,是打猎、赛马、听戏,他的教育,是聘请名师在家中授课,甚至被送到英国留学。 他从未体会过生活的艰辛,也从未想过有一天会为自己的生计发愁,可这一切都随着盛宣怀的去世和时代的变迁而逐渐消逝。 盛恩颐继承了巨额遗产,却继承了父亲的商业头脑和管理才能,他沉迷于享乐,对家业毫不关心,任由其一日日衰败。 曾经的豪宅,被变卖、抵押,曾经的产业,被拆分、收购,曾经的风光,不再,最终,盛恩颐从挥金如土的富家公子,沦为了靠变卖家产度日的落魄贵族。 他变卖了祖宅、花园、收藏,甚至自己的衣物,只为维持奢靡的生活,可这些曾经价值连城的东西,在动荡的年代里,却只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低价。 盛家的财富,如同流水一般,迅速地从他的指缝间溜走,随着家产的耗尽,盛恩颐的生活每况愈下,他不得不搬出豪宅,住进狭小的弄堂,甚至最后流落街头。 那些曾经围绕在他身边的姨太太们,早已作鸟兽散,只有一位叫“十三”的侍女,选择留在了他的身边,照顾他的起居。 饥饿,这个曾经对盛恩颐来说遥不可及的词汇,如今却成了他每天的噩梦,他经常连续几天吃不上饭,只能靠喝水和捡拾垃圾充饥。 他曾经试图找工作,但多年的养尊处优,让他无法适应任何体力劳动,最终只能放弃,他曾经向亲友求助,但亲友们也自身难保,无法长期接济他。 在一个寒冷的冬夜,盛恩颐拖着虚弱的身体,回到了自己曾经居住过的老宅,这座老宅,早已物是人非,成为了政府的办公场所。他跪在老宅的门石阶上,向看门的人乞讨食物。 可看门的人认出了他,却无动于衷,盛恩颐,这位曾经锦衣玉食的盛老四,最终在饥饿和寒冷中,结束了自己悲惨的一生。

0 阅读:0
指尖流沙呐

指尖流沙呐

指尖流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