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铜锦地花卉纹碗口沿内侧及足墙以嵌银丝装饰连续回纹,外壁饰锦地浮雕:牡丹、芙蕖

东园雅集 2025-05-06 09:09:40

明 铜锦地花卉纹碗

口沿内侧及足墙以嵌银丝装饰连续回纹,外壁饰锦地浮雕:牡丹、芙蕖、菊华、幽兰。地子纹饰极为精细,系明末铜器常用的锦纹样式。所饰花卉枝叶舒展,各具姿态。《双清藏炉》(洪三雄著,台北历史博物馆出版,2000年)所刊“鎏金浮雕花卉纹冲耳三足乳炉”器底莲纹与此风格一致。内壁泛红,且见鎏金漫漶,工艺精湛。器底中心署嵌银丝篆体款识:“卢凤山制”。

明代晚期的铜器制作达到了一个高峰,在彼时商品经济活跃,手工业繁荣的背景下,文人阶层对书房器用的审美追求与日俱增,于是出现了诸多制器作坊与极具代表性的名匠。如以“北铸”闻名的“学道”“施家”,而江南地区则有“苏蔡家、南甘家”“云间胡文明”“吴兴卢氏”等。其中,云间(今上海松江区)胡氏与吴兴(今浙江湖州)卢氏两家所作铜器,在当时仿宣热潮中另辟蹊径,以局部鎏金及错金银为其擅场。

与云间胡氏相比,存世的吴兴卢氏铜器数量极为稀少。据目前已出现的明晚期署吴兴卢氏款识的铜器中,明确记录名姓的匠人,所见有卢惟良、卢次洲等。如广东省博物馆藏

“明•卢惟良制七弦铜琴”(“壬寅吴兴卢惟良制”款),The Second Bronze Age: Later Chinese Metalwork所录“卢惟良”款铜局部鎏金方盒,以及原水松石山房藏“晚明•铜错金银‘五子登科图’三足香炉”(“吴兴卢次洲制”款),三者都具有极为强烈的自成一派的风格特征。然署此“卢凤山”款者尚未出现过。因此,本器对填补明晚期铜器铸造匠人名录有颇为重要的意义。本器与以上所述广东省博物馆藏卢惟良款铜琴、原水松石山房藏卢次洲款五子登科炉风格又略有不同,可见晚明卢氏所制铜器的审美风格趋于多元化。另,原A&J Speelman藏“明天启•铜鎏金嵌银丝琴棋书画人物故事大碗”,同为极具代表性的明晚期碗形铜器,可作参考。

尺寸:口径14.2cm;高4.7cm;重544.7g

来源:中国嘉德2025年春拍《古癖——牧心斋古代文房精选》

0 阅读:0
东园雅集

东园雅集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