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成龙来北京拍戏,被房产中介一通忽悠,入手了八套四合院,每套50万。成

无畏战士闯龙潭 2025-05-05 18:52:45

1990年,成龙来北京拍戏,被房产中介一通忽悠,入手了八套四合院,每套50万。成龙的朋友知道后,纷纷笑话成龙:你脑子是不是进水了?花那么多钱,买这么一堆破烂。 成龙这人,提到他,脑子里蹦出的就是飞檐走壁、拳脚生风的画面。1954年,他生在香港一个普通家庭,小时候家里穷,父母在澳大利亚大使馆干活,日子紧巴巴。七岁那年,他被送进中国戏剧学院,跟着余锦源师傅学京剧、武术、杂技,整整十年,练得一身硬功夫。白天练功,晚上睡觉,生活简单得像白开水,但这十年磨砺,给他后来的电影生涯打下了铁底子。出来后,他先在片场跑龙套,干些替身活儿,摔得鼻青脸肿是常态。1970年代初,他开始接小角色,慢慢摸到机会,1973年的《小老虎》让他头回当主角,虽然片子没啥水花,但总算迈出了步子。 到了1978年,《醉拳》火了,成龙把武术和喜剧揉一块,动作花样百出,观众看得眼花缭乱。这片子让他在香港站稳脚跟,后面《笑拳怪招》《师弟出马》接连上线,票房一部比一部猛。1980年代,他拍《A计划》《警察故事》,尤其是《警察故事》,动作场面狠到让人捏把汗,自己当导演、演主角,还亲自设计特技,差点没把自己摔残。成龙的片子有个特点,他不靠替身,每场打戏都是真刀真枪,骨折、脱臼是家常便饭。这种拼命三郎的劲头,观众看在眼里,票房自然不会差。到1990年,他在亚洲已经是响当当的动作明星,连好莱坞都开始瞄上他,虽然早几年试水美国市场,拍了《杀手壕》《炮弹飞车》,反响平平,但他没放弃,琢磨着怎么把自己的风格带到更大的舞台。 1990年,成龙来北京拍戏。那会儿的北京,跟现在完全两码事,街上自行车比车多,路边小摊热气腾腾,胡同里老房子一排排,透着股子旧时光的味儿。他拍戏之余,被一个房产中介盯上了。这中介叫小王,穿着身不合身的西装,手里一叠发黄的传单,嘴皮子利索得不行,见着成龙就上来套近乎,说市中心有几套老四合院,便宜得很,每套50万。成龙听完有点心动,毕竟他从小在香港长大,住惯了高楼大厦,北京这种带院子的老房子,看着新鲜又带劲儿。加上他拍戏跑了不少地方,对老建筑有点兴趣,觉得这些房子有种说不出的味道。 小王带着成龙去看房子。四合院这东西,在北京可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院子方方正正,中间一棵老树,周围几间屋子连着,过去是有钱人住的地儿。不过1990年,这些房子多半破得不行,墙皮掉渣,瓦片缺角,院子里杂草长得比人还高。成龙转了几圈,觉得房子虽然旧,但格局讲究,雕花的门窗、青砖灰瓦,都带着股子历史感。小王在旁边不停地吹,说这地段是市中心,买了绝对不亏,将来北京发展起来,房价得飞天。成龙听了一堆,脑子一热,决定买,挑了八套,总共花了400万。这笔钱在当时可不是小数目,够在香港买好几套公寓了。 买完之后,成龙跟朋友们一提这事儿,炸了锅。朋友们一听,个个笑得前仰后合,说他是不是拍戏摔晕了头,拿400万买一堆破院子,换谁都觉得离谱。有人劝他赶紧退了,拿钱干点正经投资,别在这儿当冤大头。可成龙没听劝,他觉着这些房子不光是住的地方,还有文化分量,况且北京这么大个城市,发展起来肯定差不了。他咬咬牙,签了合同,把八套四合院收入囊中。 买下房子后,成龙没急着翻新,也没想着炒房赚钱。他找了些手艺人,把房子修修补补,漏雨的屋顶补上,裂缝的墙填好,尽量留着原来的样子。木门坏了就修,瓦片掉了就换新的,但老物件一律不动,像院子里的石桌、老树的影子,他都舍不得改。有一套四合院,他干脆留给自己,偶尔来北京就住那儿,院子里弄点花草,闲下来喝喝茶,挺自在。其他几套,他租给些搞艺术的,或者给社区用,弄点文化活动,热热闹闹。 时间一晃,到了2000年代,北京变了样。高楼盖得满天飞,地铁四通八达,市中心的地儿成了香饽饽。四合院这东西,本来就不多,加上政府开始重视老城保护,价格蹭蹭往上涨。成龙买的那八套,当初50万一套,现在随便一套都值几千万,有的甚至上亿。整个北京,能留下的四合院越来越少,物以稀为贵,成龙这笔买卖,硬生生从笑话变成了传奇。朋友们再聚会,提起这事儿,没人笑了,全是佩服,有人还半开玩笑说,当初该跟着他一起买两套。 成龙这人,拍戏拼命,投资也有自己的路子。他没把四合院全卖了换钱,留着大部分,自己用一套,剩下的租出去,或者给文化项目用。他在北京的根儿,因为这些房子扎得更深了。有一套院子,春节时候挂满红灯笼,胡同里的小孩跑来跑去,热闹得像过年庙会。另一套,他改成工作室,平时琢磨剧本,院子里种了竹子,风一吹,沙沙作响,特有感觉。

0 阅读:0
无畏战士闯龙潭

无畏战士闯龙潭

爱我所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