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法手册】【苦寒燥湿】《内经》指出湿淫于内,“以苦燥之”,但有苦寒和苦温之

静曼评健康 2025-04-28 13:03:22

【中医治法手册】【苦寒燥湿】《内经》指出湿淫于内,“以苦燥之”,但有苦寒和苦温之别。苦能燥湿,寒能清热,用味苦性寒的药物以燥湿清热的方法,称为苦寒燥湿,主要适用于湿热之邪蕴结于胃肠之证,见舌苔厚腻,口苦口黏,胃脘胀闷,不思饮食等症。代表药有黄连、黄芩、黄柏、山栀和秦皮等。在方剂的应用方面,如湿热蕴结发为痢疾,可用白头翁汤;湿热内盛,热甚便秘,舌红苔黄腻,发为黄疸重证者,可用栀子金花汤;湿温汗出热解,继而复热者,用黄芩滑石汤;湿热或痰热蕴于胆胃,而见口苦苔黄,眩晕泛恶,或心烦失眠者,用黄连温胆汤;湿热下注而见下肢疼痛,甚则成痿者,用二妙丸。

苦寒燥湿和清热利湿相近,常难以截然划分,且往往一个方剂中,既有苦寒燥湿又有清热利湿,如龙胆泻肝汤、茵陈蒿汤等便是。它们的区别在于:一适用于中焦湿热内盛,肠胃症状比较突出,一适用于湿热注于下焦,泌尿系症状比较突出;一味苦性寒,一味甘淡而性凉。再者,必须注意苦寒药和甘寒药的鉴别应用,甘寒适用于有热无湿,或热邪伤阴,或素体阴虚之证,这和苦寒药用于湿热之证,是大不相同的。

0 阅读:1
静曼评健康

静曼评健康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