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梁思成找到中央提议,不如把人民大会堂建在五棵松,可就在中央考虑之时,苏联专家却急匆匆地找上门来,大叫不可以! 1945年,中共七大召开时,毛主席望着眼前仅能容纳百人的中央大礼堂,忍不住有感而发。 “等到革命胜利了,一定要让人民群众参加代表大会。” 而这就意味着,礼堂的容纳人数起码要达到万人的规模,不过,大家都知道,毛主席向来是说一不二之人,自打那天过后,这件事便一直记录在国家工作档案之中。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百废待兴,但修建人民纪念堂却提上了日程,因为这不仅仅是国家的一个标志性建筑,更是能让老百姓参与谈讨国家大事的机会。 但在何地修建,怎样修建,却成为了难倒工作组的数个问题。 当时负责修建人民纪念堂的总工程师乃是我国著名的建筑专家梁思成,其曾参与过修复滕王阁以及赵州桥等重要名胜古迹的相关事宜,在国内外久负盛名。按照他的说法,将人民纪念堂修建于五棵松附近乃是最佳方案。 其实他的想法也是根据实际情况来考虑的,在新中国成立前,五棵松城区就已经得到了重点开发,各项基础建设相比于其它城区都要强上许多。 再者而言,彼时国家的重要机关单位大都在五棵松附近,若是将人民纪念堂安放在五棵松,既能够保证各界政要人士能够及时参与会议,同时又能给前来首都采访的新闻媒体记者们做一个很好的表率。 而处于文物保护角度考虑,此举也有几分道理,众所周知自打明朝后,北京就成为了中国的政治中心,各种名胜古迹鳞次栉比,在五棵松建造人民纪念堂能够极大减少对文物的破坏。 可谁知就是这样一个看似完美的设计思路,却遭到了苏联专家的反对。 他们认为,北京应当作为全国的行政中心,而非经济中心,若是将人民纪念堂安放在五棵松,就背离了初衷。 因为提起北京,人们最先想到的便是天安门,而开国大典也是在天安门召开,所以苏联专家认为人民纪念堂的位置应该在天安门的附近。 为此,苏联专家巴兰尼可夫还特地写了一份报告,名为《关于北京市将来发展计划的问题的报告》。 此事很快就得到了时任北京市副市长万里的重视,考虑到当时中苏两国的关系与天安门在国人心中的意义,万里也表示支持苏联的建议,并为此请示了中央。 所以在1958年正式修建人民大会堂时,便将地址定在了天安门附近。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国家否认了梁思成的设计能力,在人民大会堂的建筑样式中,其中大多数设计理念均是采用了梁思成的想法。 其既能够表现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同时又能够为诗人展现当代中国的新面貌,而大会堂古朴典雅的大气磅礴,至今也在为世界建筑人士津津乐道。 信息来源:中国网络电视台-2010-12-10-人民大会堂选址天安门秘闻:苏联人起到决定作用
1949年,梁思成找到中央提议,不如把人民大会堂建在五棵松,可就在中央考虑之时,
哄动这史记
2025-02-01 07:52:42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