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河南一男子家中祖传圣旨,被文物局专家“借”走26年,男子多次讨要却被

哄动这史记 2024-12-08 02:09:08

1985年,河南一男子家中祖传圣旨,被文物局专家“借”走26年,男子多次讨要却被拒绝,专家:已经捐赠给国家。男子一怒之下将文物局告上法庭,法院会怎么判?   2014年2月的一天,河南一处法院门口,来自偃师下面一个小村子的老王正愣愣地看着自己手中那一纸薄薄的不予受理裁定书。   恍惚间,法院工作人员不带一丝感情的话语又一次回荡在了老王的耳边:“大爷,早都和你说过了,这个事不归我们管,你就是继续找我们,我们也不会受理的,你这又是何必呢?”   事实上,早在一年前,这样的场面就已经在另一家法院门口上演过了,但是当时被拒绝后,老王和他的村民们都不愿意就这样放弃,这才有了第二次的尝试。   老王所属的村子还是很有几分底蕴的,村里还有专门供奉祖宗牌位的祠堂和好几块年代久远的墓碑,最早的一块甚至可以追溯到嘉庆年间,也正是这块墓碑的主人,给村子里留下了一份特殊的宝贝——清朝圣旨一道、两套挽幛共计十二幅。   对于这些古物究竟该如何保存,也许村民们是不太懂的,但对祖先的敬仰之情使然,他们看重这些古物的心意是不掺假的,还总会在重要的日子将这些东西都拿出来祭拜祖先。   原本就这样发展下去的话也算是相得益彰,可是,2003年年初的时候,不知道是从哪里传出来的风,村里有这些古物的消息惊动了当地的文物部门。   文物部门的工作人员告诉村民们,古物的保存是有讲究的,太过随便的话,不说会不会被偷走,就是虫蛀、霉变这类小事故来上几次,这些古物都可能付之一炬。   就这样,村民们以为文物部门的人是大发善心要帮他们更科学地保管这些东西,当年2月,就把圣旨和挽幛交了过去。   谁曾想,就是这次基于双方的信任发生的交付事件,引起了后来的一连串的官司。   2010年,村民们想着请文物部门帮忙保管这些东西已经七年了,现在村里又刚好要举办祭祖仪式,干脆过去要回来好了。   然而,这一去村民们不仅没能把东西拿回来,还被告知他们当初既然选择了捐赠,就应该明白这些东西现在已经是登记在册的文物了,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乱动的。   这下子,村民们是彻底炸开了锅了,文物部门不是帮忙保管的么,怎么就成了捐赠了?再三抗议无果后,村民们选择了向法院起诉,这才有了开头的那一幕。   村民们都是认死理的人,东西明明是村子里的,说不还就不还,哪有这样的道理?既然民事诉讼走不通,那就“民告官”好了。   于是,在老王又一次把坏消息带回村里后,大家伙一合计,选择了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这一回法院终于受理了,村民们一时间都很高兴,但是,这份高兴注定是短暂的。   在法庭上,文物部门表示,村里提及的这些文物是2003年的时候,一个村民主动联系他们说要捐赠的,虽然这个村民现在已经去世了,但是这些文物都是办理过正规的捐赠手续的,而且当年还特意为了这件事,分两次给了村里一共三千块钱的奖励。   为了支持自己的说法,文物部门还拿出了相关的证明文件和写明了“捐献文物奖金”并有村民签字的发票。   另一边,村民们则提出他们一直都以为文物部门是帮忙管理文物,至于钱,确实是收到了,但这个钱是文物部门拿出来给他们修缮祠堂的,而他们之所以会在那样的发票上签字,也是因为工作人员告诉他们祠堂也是文物。   无奈的是,村民们拿不出证据来支持他们关于文物是暂存在文物部门的主张。   如此一来,第一次行政诉讼村民们的诉讼请求又被驳回了,百折不挠的他们又提起了上诉,但是上诉的结果也依旧不如预期,不过村民们都表示还会继续坚持下去。   那么大家对于这件事情有什么看法?   主要信源:大河网-大河报2015年10月23日——河南一家族状告文物部门霸占其“祖传圣旨”(图)

0 阅读:18
哄动这史记

哄动这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