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国顶尖芯片专家去美国参加活动,谁料刚落地就被美国逮捕,监禁近9年,

健汉这个好的 2024-10-22 18:09:23

2015年,中国顶尖芯片专家去美国参加活动,谁料刚落地就被美国逮捕,监禁近9年,如今他怎样了? 2015年,旧金山机场,本该是科技交流的盛会,一位中国学者却在踏足这片土地的瞬间,坠入了精心编织的罗网。 他叫张浩,天津大学教授,薄膜体声波谐振器领域的专家,一个本该在学术界闪耀的名字,却因为一顶莫须有的“经济间谍”帽子,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这一切得从一封美国来的邀请函说起。 张浩接到一个科技研讨会的邀请,觉得挺平常,就愉快地去了。 然而,等待他的并非学术殿堂的开放与包容,而是冰冷的手铐和审讯室刺眼的白炽灯。 “经济间谍”,这四个字像一记重锤,砸碎了张浩的平静,也砸开了这场科技博弈的序幕。 美国警方拿出的“证据”,荒唐得令人发笑:日常工作邮件、与天津大学的往来信件,甚至朋友间的闲聊记录,都被冠以“窃密”的罪名。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张浩当然明白,这一切并非偶然。 他在美国留学和工作了好几年,掌握了大量的先进芯片技术。 回国后,他创办公司,潜心研究,成果斐然,这一切都让美国感受到了威胁。 这场针对张浩的审判,更像是一场杀鸡儆猴的表演,目的只有一个:打压中国芯片产业的崛起。 消息传回国内,舆论哗然。 张浩的家人、同事、学生,以及无数素不相识的网友,都为他感到愤慨和担忧。 一场横跨太平洋的救援行动开始了。 张浩的老婆四处奔波,终于筹集到了50万美元的保释金。 不过,即使这样,美国还是不愿轻易放手。 张浩被戴上电子脚镣,活动范围被限制在加州,他的科研工作被迫中断,回国之路也变得遥遥无期。 更令人心寒的是,这并非个例。 张浩在美国的校友、同样在天津大学任教的另一位学者,以及其他几名中国科研人员,也都遭到了美国政府的无理指控。 一场针对中国科技人才的围猎,已经悄然展开。 面对美国的无理行为,张浩没有退缩。 他深知,自己的一言一行,不仅关乎个人命运,更代表着中国科技界的尊严。 他一次又一次地拒绝了美国提出的“认罪换自由”的无理要求,因为他心中始终坚守着祖国的利益和科研的良知。 在强大的国家机器面前,个人的力量真的很微小。   一年拖一年,直到2020年,张浩才被美方法院判处有期徒刑18个月,并且还需赔偿47.7万美元。   不过直到今天,依旧没有传来张浩回国的消息。 这个判决不仅对张浩不公平,也对中国科技的发展造成了打击。 它暴露了美国在科技竞争中的霸权思维和双重标准,也给中美科技合作蒙上了一层阴影。 张浩事件,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这反映出中美在科技领域的竞争非常激烈,也说明了中国在科技发展上面临不小的挑战。 人才,是科技发展的关键。 近年来,中国加大对海外人才的吸引力,越来越多的学者像张浩那样,选择回到国内,为国家的科技进步出力。 不过,张浩的事情也给我们提了个醒。 在国际科技合作中,我们不仅要看到机遇,更要认清风险。 如何保护海外人才的安全和合法权益,如何应对科技领域的霸权主义和不公平竞争,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挑战。 应对挑战的根本办法是实现科技的自主和强大。 近年来,中国在科技领域不断增加投入,取得了不少令人瞩目的成绩。 不过,我们也要清楚,有些关键技术领域跟发达国家比,还是有差距的。 芯片,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 它是现代科技的基础,关系到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 最近,美国对中国芯片行业频频出手,想要阻挡中国科技的发展。 面对挑战,我们只有坚持自主创新,掌握核心技术,才能在未来的技术竞争中保持优势。 张浩的事情虽然已经过了很多年,但这件事带来的思考和启示仍然很深刻。 科技无国界,但科技工作者有祖国。 我们要为海外人才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让他们能够安心地回国工作,报效祖国。 同时,我们也要加强国际科技合作,积极参与全球科技治理,维护公平合理的国际科技秩序。 只有这样做,科技才能真正惠及人类,促进文明的发展。 (原文刊载于新京报2015-05-21”关于“天津大学一教授在美遭诱捕被控“间谍””)

0 阅读:49
健汉这个好的

健汉这个好的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