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的儿子钱永刚,曾两度辍学,在数学竞赛中仅获得30分,高中未毕业便选择了

健汉这个好的 2024-10-22 16:16:03

钱学森的儿子钱永刚,曾两度辍学,在数学竞赛中仅获得 30 分,高中未毕业便选择了离开课堂,钱学森却并未在意,也不生气。 谁不想出生就在罗马?出生就带着金汤匙,拥有的资源是别人奋斗一生也难得到的。 但如果你的爸爸是“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你觉得当个“星二代”还有什么意思? 钱永刚,一个顶着巨大光环的名字,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活在父亲的阴影下。 钱学森,中国科学界的泰斗级人物,他的事迹早已家喻户晓,可他的儿子钱永刚,其一生的经历却不太为人们所知。 一个致力于科学报国,一个却在人生的岔路口几经徘徊,最终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方向。 父子二人,两种人生,交织出一段关于传承与选择的独特故事。 1948年,钱永刚出生在美国,彼时的钱学森已经是加州理工学院的教授,在学术界享有盛名。 钱永刚的童年充满了美好的回忆,那时候他的生活很充裕,学习环境也很自由。 1955年,钱学森一家告别了平静的生活,启程回国。 对七岁的钱永刚来说,他要离开熟悉的生活,去一个完全陌生的国家。 回国后,钱永刚觉得住的地方很简陋,东西也很短缺,让他很不习惯。 更让他头疼的是语言问题,从小在美国长大的他,几乎不会说中文,在学校里像个局外人。 钱学森面对儿子的困难,并没有过多插手。他工作很忙,陪家人的时间本来就不多,更别提辅导孩子的学习了。 “只要你尽力了就行。” 这是钱学森对孩子学习的唯一要求。 他不强迫孩子考高分,也不逼迫孩子学习不感兴趣的东西,他更看重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这种“放养”式的教育方法,在当时很多人看来不太能理解,但钱学森心里有一套自己的想法。 他认为,孩子的未来应该由他们自己来做决定,爸妈的角色是指导而不是控制。 1966年,中国社会很不稳定,钱永刚的学习也因此中断了。 面对未知的未来,他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辍学参军。 对于这个决定,钱学森还是像往常一样没多说什么,既没表示支持,也没反对,只是默默地尊重了儿子的选择。 参军后,钱永刚被分配到一个条件艰苦的连队。 他原以为只要努力就能在部队有所作为,没想到现实却让他碰了一鼻子灰。 由于家庭背景的原因,他始终无法得到信任,甚至连入党评优的机会都被剥夺。 这让年轻气盛的钱永刚感到十分委屈和不甘,但他没有因此消沉,而是将这些不公正的待遇默默承受下来,因为他知道,抱怨和逃避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十年后,高考制度重新启动,30岁的钱永刚决定重新投入学习。 他经历过很多社会的考验,所以现在更加珍惜学习的机会。 他一边努力复习,一边还要照顾家庭。 最终,他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国防科技大学,开启了新的人生篇章。 在大学里,钱永刚迫不及待地学习,弥补之前错过的学习机会。 1986年,他得到了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读硕士的机会。 这一次,他回到家乡,不再是当年那个懵懂的少年,而成了一位成熟稳重的学者。 留学回来后,钱永刚去了国防科技大学教书,继续自己的科研工作。 他还主动担起了照顾年迈父母的重任。 在父亲生命的最后几年,钱永刚悉心照料,付出了很多心血。 父亲的言传身教,让他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责任”二字的含义。 钱学森去世后,钱永刚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传承钱学森的精神上。 他参与了钱学森图书馆的建设,还创办了钱学森班,努力将父亲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精神传承给更多的人。 回望自己的人生,钱永刚感慨万千。 他曾埋怨过父亲的“不合格”,也曾在人生的岔路口迷茫无措。 但最后,他还是找到了自己的路。 钱永刚的故事说明了,长辈的名气既可以成为助力,也可能变成压力。 不要总活在父母的影子里,还是得活出自己的精彩。 钱永刚说:“我爸是钱学森,但这并不代表我非得走他的老路,我要走自己的路,做最好的自己。” 这句话,或许是对“钱学森精神”最好的诠释——独立思考,自主选择,为国家和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才是真正的传承与超越。 (原文刊载于人民网2023-06-05”关于钱学森之子钱永刚:“父亲教会我人生要懂得‘舍’”)

0 阅读:2
健汉这个好的

健汉这个好的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