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唐代点心不在日本
河东发布在去年年末发的非遗今天被网友质疑
天津文旅官方的做法是看见了网友的建议并在今日转发表达支持。
天津非遗申报应当是严谨对不对?
我好奇的是在天津上世纪的食品档案中为什么没有一本资料辞典收录过这样东西呢?
噢,在采访中原来是去日本学的呢,见图二。
以下是我的反驳
一.称谓不对。
历史上中国人在中国古籍里是不会出现唐果子、唐菓子这样的称呼。这个名称是日本人写在他们古籍里的,我们与他们语境不同。他们为了区别把点心分为了唐果子、和果子,后来还有洋果子。对日本人而言,这个唐字已经不仅仅代表一个朝代,也同样是代表一个国家,中国。如果还有同志没有听懂,容我举个例子:唐人街一般只有在国外才叫唐人街对不对,你在中国的地面上正常国人是不会说“我去中国逛了唐人街”。同理,在天津买这种“唐果子”很奇怪。
二.样子不对。
这种所谓非遗唐果子学的又是日本和菓子练切技法,真的尴尬。得益于我国疆域辽阔,新疆保存下了唐代点心实体的文物,多么珍贵与难得!我们可以从古籍资料与文物信息上做出一些推测。做为一个打小喜欢传统点心的江南人,四五年前基于出土文物与现代留存饮食为原则,从食物食材、熟成方式、制作工具、表达理念、食用场合去推测去寻找接近古人的一种可能性,复原了一些唐代点心结构……也对今人的一些误读进行纠正,比如透花糍。
这些背后的基础办法很笨,就是去记住我国各地的特产饮食食谱与档案。我十分确定从前天津传统就没有这个现在宣传的东西。没有就是没有,实事求是。
三.时间不对。
日本和菓子练切,即这位非遗传承人在日本所见到的东西,那是邻国江户时期才流行的。遣唐使带去日本的点心记录是事实,但并不意味着日本人不能有自己的东西了——遣唐使还学了中文呢?难道日本现在是人均汉语吗?中国历史上还引进推广占城稻呢,那么我们如今有的杂交水稻难道要把功劳归功于占城吗?从前菩萨还有胡子呢,那么天津打算把送子观音还给哪个国家呀?如果容忍日本演变到现在的东西还是中国的,那么就意味着中国没有传承文化,所以才有“大唐在日本”的谣言。
这种无耻且虚假的诡辩是近代史上数次出现的“主题”,任何一个学过近代史的人都知道。
最后,日本有记录的唐代点心是一笔另一种视角的参考资料,如图三、图四,与所谓的非遗传承风马牛不相及。建议您还不如继续吆喝狗不理包子呢,起码包子的历史追上去一定比和菓子练切久。凡是嚷嚷唐果子的,语境上都是跟着外国人叫——您天津自己有煎饼果子和麻花,有炸糕和旋酥,有棒槌果子和糕干,有麻团和凉果,何必邯郸学步,何苦呢?
唐代点心不在日本,在我们自己家。
#和菓子不是唐代点心#
我是南方人,和面是自学,不是非遗唐代点心传承人。我个人觉得放水的非遗评定是对所有中国面点师傅的侮辱与嘲笑。我的唐代点心复原成品真的献丑了,专业的伙伴一定做的比我好。
抛砖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