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厦门椰子饼的随想
久居厦门的朋友冬月里寄了糕点过来,其中一样就是椰子饼。她从小吃到大的,所以给我尝尝。蛋挞模样的外表也勾起了我的好奇心。
我们可以在福建厦门一带搜索到椰子饼,晋江等周边地带却并未广泛传播,显然它具有一定的流行范围。厦门并非椰子的产区,又怎么在早年间就有椰茸味的“传统”点心呢。“从小吃到大”的回忆味道对个人来说是久远,而站在历史之河的岸边来琢磨,厦门这款点心大概率是百年里的缘分。
个人推测的方向是上世纪中叶从港粤地界往厦门、上海传播的,只不过名称不同、后续的环境不同造成了“椰子饼”成为厦门“土”特产。而香港、上海新生食物更迭太快,所以成为某一年龄段特有的怀旧食物。
私聊问了些厦门的朋友会发现他们是先有“椰子饼”概念后,再认识“蛋挞”的。这并不意味着中国蛋挞引进的晚——奶油小攀锚地在了绍兴,可以看到早期中西合璧的土蛋挞。厦门“椰子饼”,是港粤“椰挞”的派生类。椰子产品独具东南亚味道,所以我怀疑“蛋挞”产品促使“椰挞”的产生,而其耐放耐运输的性质,便于生产。椰挞上一抹罐头红樱桃片的点缀,如今看起来已经是过时的装饰了,而它却曾是茶餐厅“当红小花”之一。
老广懂吃喝,上海是时髦精。在五十年代的时候就有食品厂会生产“时新”糕点,现在沪地一些中年人是记得“椰子挞”“椰丝挞”这个小时候的舌尖回忆。洋气,高端,甜蜜的。当港沪“椰挞”声名式微,厦门闷声不响把它打造成地域标签卡。
光看“椰子饼”字面上想不到样子,但若粤地上了年纪的人去厦门旅游吃到,会有另一种“思乡”:味道就是相像的。而小年轻吃过后就知道近年网红流行起来的盘挞皮,几十年前国内就玩过一回合。
家乡有位诗人说“从前慢”,放食物上也是这个样子。新与旧的轮回,看多了之后,便会感觉饮食历史是高端局与大众化的颠换。
左边是香港椰挞,右边是厦门椰子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