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1:方圆相济,修身养性(800字)

曾几何时,我们开始习惯于给原本中性的性情词染上评价色,外向大方为善,内敛沉默为弊;温柔宽厚为善,严肃高傲为弊;圆为善,方为弊……

依我刍荛之见:方者,存弊也;圆者,存弊也。方圆相济,乃是修身养性之真义。

方者,我将其定义为人固有之质,正如青玉壶中的冰心,似出淤泥的芙蓉,自然无繁饰,是个体鹤立的高蹈姿态。

人之出生,并非一张白纸,冰心虽清却有其寒,美蓉虽雅也有其弱,有人天性爽直,有人天性宽厚,有人温柔,有人高傲……总而言之,物之不齐。固守天性不改,虽有顽童的天真可爱,但与他人相交时,总难变通,难免会有“世人皆醉我独醒”的寂寥与落寞,“举世皆浊我独清”的自抑与痛苦。古有言“水至清则无鱼”,若人们一味执着于自己的原有性情,而缺乏对社会性品性的探索,就如同那毫无杂质的清水,虽澄澈但无生命之气。因之,固守的原有品性,是很难立于这苍茫中咏叹抒怀的。故而养性当学《尚书》:直而温,宽而栗。

圆者,我将其定义为与世俗之意相合的性情,是外在世界给予我们的规训,是在个体融入社会时必要经历的打磨。

龚自珍在《明良论》中曾批驳过这样的为官之人,他们经过一番驯化磨砺后,为人圆滑,深谙为“清闲官”之道,善于察言观色,深得主上器重。致仕后教育子女也是愿其子孙事事以退缩圆通为老成。诚然,能够拥有一颗敏感圆融之心,不与外物相忤,是一件好事,但若事事如此,没有原则,甚至只把这单一的品性奉为处事圭臬,恐怕不妥。修身是“圆化”的过程,纵使“圆”但也应该如那粒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铜碗豆,有外在的圆融通透,也有内在的铮铮铁骨。

傅雷先生教育其子:又热烈又恬静,又深刻又朴素,又温柔又高做……诚哉斯言,人既要保留原有的天真之质,即“方”的部分,也要走进社会的手摇炉历练,成就“圆”的部分。但揆诸当下,人性之方被磨砺得缺乏棱角,人性之日被过度赞美歌颂,发达工业社会一味地压制了人们内心中的否定性、批判性、超越性的向度,马尔库塞笔下“单向度的人”正在流水线上被打磨生产。

而你,在那条流水线上吗

篇2:修身养性(高中500字议论文)

修身养性,就是忍以养性。“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以恕己之心恕人——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挫折过后,晴天红日,云淡风轻。

修身养性,不吸纳无以求升华。研读领袖科学之理论,可明晓兴国之策略,坚定图强之信念;鉴赏经典之艺术作品,可陶冶洁美之情操,拓宽旷达之抱怀。修身养性,不节制无以图自励。七情六欲,人之常规,然“欲多而心散,心散则志衰,志衰则思不达”。“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孟子)。不论官民,唯有严格节制私欲,才有自励图强的出路。背离了修身养性的宗旨,放松了对私心和贪欲的抑制和警惕就会满足于空洞而无思想的生活。生活即思想。有无思想的生活是文明和野蛮、高贵和低贱的根本区别。不懂思想的高贵,追逐物化和奢侈的生活,这样的生活也只能使人必然走向蒙昧和沦落。不懂修身的价值,只能迷恋身外的一切。这种迷恋的情感越重,人颓废得也就越快。人生若常常为低俗的情趣所迷,为荒淫的诱惑所误,立当猛醒,及早回头,虔修心志,才不致滑向人生岐途。修身养性的磨砺可能让我们遍尝苦难,而苦难恰恰是唯一蕴有幸福的土壤。修身养性的每一次实践都使人们更加接近智慧,更加接近理性思维的极致,而我们改造世界的力量正储存在理性思维的深处。

篇3:修身养性为成功奠基(高中600字议论文)

无头苍蝇,嗡嗡乱窜,没有先后。

何则

有人为了一夜成名,顾不上一切,“千金散尽”,明星梦却仍然是泡影;有人为高文凭,狂补恶补,拼了命弄回,却只是“一纸空文”,还是脑中空空也;甚至有人急于求成,左转转右看看,能来的一概并收,这人就像站在空中楼阁,岌岌可危。

季羡林说“人有三个层次,物质、审美、灵魂”。事皆有先后,究竟人应先达到哪个层次?我认为人应先修养自己的灵魂,也就是学会做人。“人”字易写,却不易读懂,两条腿支撑着不倒,可真正能做到双脚直立不易。生活中的污七八垢,金钱、欲望、名利重弹炮层层冲击,想不腿软都很难。于是有人便吟“昨夜秋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断天涯路”。能支撑我们走出雾霭迷尘,只是坚定不移,任风吹雨打的恒心。有的人的灵魂是丑陋的,破碎的,千疮百孔。

于丹说“人应有两种视线,一者看外界物质世界,再者应有一双时时紧盯心灵的眼睛”,时时审视灵魂,缝合它的缺陷。

先,该是“人”字。做一个坦荡荡心怀天下之大丈夫。有所持有所重。在此之上,我们进而追求审美情趣。这是为心灵涂脂抹彩,缤纷空白。高尚的灵魂有高尚的美态。万事万物,皆着高尚之色彩,孰不觉之美

后,应是物质。身外之物,散尽之后仍会回来。没有心灵的愉悦,难有享物的欢喜。

漫漫阶梯,是一步一步踏出来的。妄图一飞冲天者,痴想一鸣惊人者,只会摔得更重。

“先”,“后”,所以为“先后”,古人早已参悟,我们呢

篇4:修身养性与人生的生活(小学300字)

下面列举了修身养性的养心六法和生活准则的人生要务,一起来看看吧。

1、静心。静能生慧,智者无忧,计较是疼,比较是痛,淡然是福。

2、定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安心。尽人事而顺天意,随遇而安即得幸福。

4、正心。心术不正损人害己,意志不坚诸事难成。

5、宽心。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6、平心。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人生要务】

一是善良。做人不一定要轰轰烈烈,顶天立地,但一定要善良真诚!

二是快乐。世上没有绝对幸福的人,只有不肯快乐的心。

三是踏实。踏踏实实做人,实实在在办事,多一些努力就多一些成功的机会。

四是正直。为人要正直,做事要正派,坐得端、走的直、行得正,堂堂正正才是立世之基。

不知你是否明白了?这修身养性的生活!

篇5:人应该如何修身养性?(高中1200字以上议论文)

孟子认为,人性虽然具有与生俱来的善,但人性之善能否充分体现出来,还需要人们不断地按照儒家教义进行修身养性才能达到。在孟子看来,人们必须通过养心、修身、慎行等几个方面的努力,才能符合儒家教义的“善”。

保持本心,减少欲望

“心之官则思”,“心”是人体之中最重要的器官。正是由于“心”具有思考能力,才有人与其他动物的区别,才有了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弟子公都子问孟子:“同样是人,有的成了君子,有的成了小人,是什么原因呢?” 孟子回答说:“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孟子·告子上》)也就是说,能依从心志这样的大的要求下功夫就可以成为大人君子,被耳目之欲这样的小的要求所牵制的人只能成为小人。孟子从儒家等级制度的理念出发,将人在现实生活中对身体的使用方面与偏爱程度上划分出了君子与小人。“饮食之人,则人贱之矣,为其养小以失大也。饮食之人无有失也,则口腹岂适为尺寸之肤哉?”(《孟子·告子上》)。孟子举例说,只知道吃喝的人会受到人们的鄙视,因为他注重了口腹之欲而忽视了其他更为重要的东西。如果喜爱饮食的人没有丢弃(善心的培养),那么他的吃喝就不仅仅是为了形体上的健全了。

由此看来,君子与小人之分,根源在于人心的不同。因而,人性之善的根本在于“养心”。“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孟子·离娄下》)。君子之所以不同于一般人,是因为他能够保持本心。君子把仁放在心上,把礼放在心上。

那么,人应该如何保持本心呢?“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孟子·尽心下》)修养善心的方法,没有比减少欲望更好的了。他的为人如果欲望少,那么,即使善心有些缺失,也是很少的;他的为人如果欲望很多,那么即使善心有所保存,保留的也一定是很少的。

人欲是无止境的,人的很多恶行也多由欲望所至。孟子竭力反对权贵无休止的贪欲,居高临下地表示自己与他们挥霍无度的行为划清界限,体现出中国古代文人清高的骨气。“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堂高数仞,榱题数尺,我得志,弗为也。食前方丈,侍妾数百人,我得志,弗为也。般乐饮酒,驱骋田猎,后车千乘,我得志,弗为也。在彼者,皆我所不为也;在我者,皆古之制也,吾何畏彼哉?”(《孟子·尽心下》)“游说诸侯,就得藐视他,不要在意他们那高高在上的样子。殿基几丈高,屋檐几尺宽,我要得志了,不会这么做。面前摆满美味佳肴,侍奉的姬妾数百人,我要得志了,不会这么做。尽情饮酒作乐,驰骋射猎,随从的车子上千辆,我要得志了,不会这么做。他们的所作所为,都是我所不愿做的;我所愿做的,都是符合古代制度的,我为什么要怕他们呢?”

孟子认为,养心绝非一日之功,需要长期的修身养性。无论是学习还是做人,都必须持之以恒,不可半途而废。“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孟子·尽心下》)。山坡上的小路很窄,专心致志地走,它便成了路;如果隔了一段时间不走,就又会被茅草堵塞住了。

遵循仁义之道

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的基本精神,主张严格遵循礼义之道。“非礼之礼,非义之义,大人弗为。”(《孟子·离娄下》)不符合礼制的‘礼’,不符合正义的‘义’,有德行的人是不去做的。

孟子认为,仁是人们最安定的住所,义是人们最正确的道路,不行仁义反而诋毁仁义的人就如同自己抛弃了自己。

“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莫之御而不仁,是不智也。不仁、不智,无礼、无义,人役也。人役而耻为役,由弓人而耻为弓,矢人而耻为矢也。如耻之,莫如为仁”(《孟子·公孙丑上》)。仁,是天(赋予人的)最尊贵的爵位,是人最安定的住所。没有谁阻挡他(行仁),他却不行仁,是不明智的。不仁、不智,无礼、无义,只能当别人的仆役。当了仆役而觉得当仆役羞耻,就像造弓的觉得造弓可耻,造箭的觉得造箭可耻一样。如果真的觉得可耻,不如就行仁。

“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孟子·离娄上》)。自己戕害自己的人,不可能同他有什么话说;自己抛弃自己的人,不可能同他有所作为。说话诋毁礼义,这叫自己残害自己;自认为不能守仁行义,这叫自己抛弃自己。仁是人们最安定的住所,义是人们最正确的道路。空着安定的住所不住,舍弃正确的道路不走,真可悲啊!

学习别人长处,与别人共同行善

孟子认为,人必须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做一个与人为善的人。“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公孙丑上》)。子路这个人,别人指出他的过错,他就高兴。大禹听到好的言论,就向人家行礼。伟大的舜更加了不起,好品德愿和别人共有,舍弃自己的不足,学习别人的长处,乐于吸取别人的优点,并以行善为乐事。舜从当农夫、陶工、渔夫,直到成为天子,没有一样不是从别人那里学来的。吸取众人的长处来完善自己,如同与别人一起行善。所以,君子最了不起的就是同别人一起行善。

人若让别人明白道理,自己本身必须是明白道理的人。孟子所说的道理,显然离不开儒家仁义礼智信之类的基本教义。“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孟子·尽心下》)。贤人用自己清楚明白的道理使别人也清楚明白,现在的人却要用连他自己都糊里糊涂的道理想使别人清楚明白。

正确地选择自己的行为

孟子认为,人应该正确地选择自己的行为。“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孟子·离娄章句下》)。一个人只有有所不为,然后才能有所为。

人只有做到了有所不忍、有所不为,他忍心去做和愿意做到的事就符合仁义了,仁义的行为是人从每一件点滴的事情中得以推广、充实的。“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其所忍,仁也;人皆有所不为,达之于其所为,义也。人能充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胜用也;人能充无穿逾之心,而义不可胜用也;人能充无受尔汝之实,无所往而不为义也”(《孟子·尽心下》)。人人都有不忍心干的事,把这种心理推及到他所忍心去做的事上,就是仁;人人都有不愿意去做的事,把这种心理推及到他所愿意去做的事上,就是义。一个人能把不想害人的心理扩展开去,那么,仁就用之不竭了;一个人能把不愿扒洞翻墙(行窃)的心理扩展开去,那么,义就用之不竭了;一个人能把不愿受人轻蔑的心理扩展开去,那么,无论走到哪里,行为都是符合义的了。

人必须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仁义道德的要求,并且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否则就成了无耻之徒。“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孟子·尽心上》)。人不可以没有羞耻之心,对无耻不感到羞耻,那就不会有耻辱了。

人若不知耻,就必然会做出大逆不道的事,最终将会自取其辱,甚至招致毁灭的命运。“不仁者可与言哉?安其危而利其葘,乐其所以亡者。不仁而可与言,则何亡国败家之有?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孟子·离娄上》)。不仁的人还能同他讲什么呢?他们面临危险还自以为安全,灾祸临头还自以为得利,把导致亡国败家的事当作快乐。不仁的人如果还能同他谈什么,哪还会有亡国败家的事呢?从前有个童谣唱道:“沧浪的水碧清哟,可以洗我的帽带;沧浪的水浑浊哟,可以洗我的脚。”孔子说:“弟子们听着!水清就洗帽带,水浊就洗脚了。这是由水自己招来的。”一个人必然是自己招致侮辱,人家才来侮辱他;一个家必然是自己招致毁败,人家才来毁败它;一个国必然是自己招致讨伐,别人才来讨伐它。《太甲》上说:“上天降灾,还可以躲;自己作孽,别想再活。”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反求诸已,真诚待人

孟子认为,凡是遇到不顺的事情或者遭到不公正待遇,都要多从自身找原因。“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孟子·离娄上》)爱别人,别人不来亲近,就要反过来检讨自己仁的程度;治理别人却治理不好,就要反过来检讨自己智的程度;礼貌待人,别人却不回应,就要反过来检讨自己恭敬的程度。凡是行为得不到预期效果的,就要反过来在自己身上找原因。自身端正了,天下的人就会来归附他。

做人之道在于要有一颗真诚的心。“居下位而不获于上,民不可得而治也。获于上有道,不信于友,弗获于上矣。信于友有道,事亲弗悦,弗信于友矣。悦亲有道,反身不诚,不悦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其身矣。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孟子·离娄上》)。身居下位而又不被上司信任,是不可能治理好百姓的。要取得上司信任有办法,如果不被朋友信任,也就不会得到上司信任了。要被朋友信任有办法,如果侍奉父母得不到父母欢心,也就不会被朋友信任了。侍奉父母让他们高兴有办法,如果反省自己不诚心诚意,也就得不到父母欢心了。要使自己诚心诚意有办法,如果不明白什么是善行,也就不会使自己诚心诚意了。所以,诚是来自于“天”的道理,追求诚是做人的道理。极端诚心而不能使人感动,是从不会有的事;心不诚是没有谁会被感动的。

人如何能够取得别人的信任呢?孟子在这一段文字中给出了一个逻辑的推理过程。人是社会中的人,人要面对自己的上级、朋友、父母。人若想取得别人的信任,就必须真诚地对待自己身边的每一个人。一张来自社会的大网就这样织将起来。人在网中,终生结网,每一个个体的人格都无法真正地独立起来。诚固然重要,但一个人面对社会上的各种“关系”,谁也没有能力十全十美地处理好。如果将能否诚心地对待每一种“关系”上升到“天之道”的高度,“诚”也许只能沦为远离真理的庸俗关系学的代名词而已。

篇6:人生需修身(高中700字议论文)

梅花若无彻骨的寒冷,哪来扑鼻的香气;鹏鸟若无风雨的折磨,哪来矫健的雄姿;苍松若无狂风的侵袭,哪来坚挺的傲气……成功需修身,让我们在修身之时感悟人生。只有如此我们才会实现自己的理想。

与其追逐骏马,何不开原种草?与其巴结他人,何不修明自身

学业的成功需要修身。柏拉图之所以能成为柏拉图,是因为即使是简单的甩手动作,他也能天天坚持。学习修身,才会获得更高的效率,盲目莽撞定一事无成,让修身成为一种习惯,在你学习生涯中划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学业路漫漫,只有懂得修身才能学有所成,同样,事业的成功需要修身。

事业的成功需要修身。不是成就事业后才能修身,而是只有修身才能成就事业。美国推销师菲尼。皮茨说:“我的成功是从一次次积累修炼中抓到的。每一次与客户见面都将是我受益最大的一课。”他把修身融于工作,不断找出自己的错误,最终成功——这比那此只懂啃书套路的推销家来得更可贵。

没有修身,哪有绳锯木断;没有修身,哪有水滴石穿;没有修身,哪有金石可镂?从古至今无数例子在向我们诠释:人生的成功需要修身。

人生的成功需要修身。他幼时丧父,28年才还完债务,竞选议员失败,婚姻失败……但是他没有放弃,并平静修身,积极提高自己的素养。最终他当选美国总统。他就是林肯!修身路遥,即便你像林肯一样沉沦三十多年,你也不能放弃。须知艰苦修身才能迎向彩虹。

面对多变的世界形势,我们必须清醒认识:成大事都需修身。周恩来的修身,让万隆会议上的所有人知道了“求同存异”,中国外交迈向新篇章;邓小平的修身,让“一国两制”深刻人心,港澳经济求得大发展……对于自然保护,我们每人做到不乱丢一个空瓶,一张废纸,环境定会好转。

修身是作茧自缚的破茧成蝶;是卧薪尝胆的一鸣惊人;是金石百炼的赤火坚心。人生中修身是我们迎往成功的阶梯。我国人人做到锲而不舍地修身自敛之时,就是中国屹立东方,雄于地球之日

篇7:修身(小学900字议论文)

在我牙牙学语时,就从爸爸的口中听到他时常哼起,“五千年的风和雨啊,藏了多少梦”。年少的我直到今天才知道,中国梦并不是当下才有的词汇,而是一代代中国人永恒的梦。实现中国梦,我们需要从修身齐家做起。

《大学》里说,“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因此修身是我们首要任务。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周恩来总理“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精神,从小树立远大的志向,才能在面对困难时不抛弃、不放弃。不管是爷爷奶奶的耳提面命,还是学校老师的谆谆教诲,都让我坚定了“先学做人,再学知识”的信念,在学习生活中也始终严格要求自己。小的时候我很爱哭,有一次,奶奶非常严肃地跟我说,“陈睿洋,你要记住:‘男儿有泪不轻弹’,动不动就哭鼻子你永远都长不大”。现在的我,即使在篮球场上受伤流血,也绝不流泪。

古人云:“家和万事兴。”年轻的我们并不能为家庭做太多贡献,但好好学习、听家长的话,给家里少添乱,就是我们能为“齐家”做到的最大的努力。越来越忙碌的社会,让家长对孩子越来越缺少耐心;越来越普及的手机游戏,让孩子对父母越来越没有爱心。家庭矛盾很多时候都是由我们小学生不听话、而家长又很难理解我们所产生的。我认为,解决这一矛盾,两千年前的蜀汉丞相诸葛亮已经给出了我们答案,《诫子书》云:“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因此,杜绝懒散浮躁,对父母多些体谅和理解,这样家庭和睦,社会也才能更稳定。

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悠悠华夏,历史上无数的仁人志士为我们的“中国梦”涂上了浓墨重彩的笔画。无论是一身正气的文天祥、精忠报国的岳飞;还是“粉身碎骨浑不怕”的于谦、“苟利国家生死以”的林则徐,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彰显了“中国梦”的内涵。年轻一代的我们,正如“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历史征程中,还有着无穷的发展空间和奋斗精力。作为肩负着时代使命和祖国未来的“花朵们”,我们不光要在课堂学习中汲取知识、提升自我,更要在广阔的自然天地中锤炼筋骨、全面发展。中国梦就是爱国梦。从阅读爱国主义书籍,学习历史名人精神做起,真正做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小学生,才是我们当前能够为实现中国梦做出的最大贡献。

中国梦是正在吹响的号角,呼唤我们不断前行;中国梦是迎风飘扬的旗帜,引领我们乘风破浪;中国梦是春风化雨的教育,滋润我们茁壮成长。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让我们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从自身做起,为早日实现中国梦添砖加瓦!

篇8:修养铸人生(高中900字议论文)

修养是一盆火,融化了结冰的心;

修养是一杯酒,温馨了陌生的人;

修养是一阵春风,吹绿了人生的季节;

修养是一道阳光,照亮了前进的路。

一颗纯净的修养之心,是一泓清泉,它涵养着人类文明最纯净的思想;一颗美丽的修养之心是一朵蓓蕾,它将吐露出一个生意盎然的春天;一颗缤纷的修养之心,是一片云雾,它牵引出的是彩霞满天……

那么,何为修养?修养以形形色色的个体呈现于芸芸众生中。有修养之人,苦淋于狂风暴雨之中,但他眼中并不是苦涩的泪水,而是美丽的彩虹;有修养之人,攀援于峭壁之上,他心中没有一失足粉身碎骨的畏惧,有的只是对顶峰奇景映日辉煌的渴望;有修养之人,独行于漫天风沙的大漠里,而他的视野中不是露于荒野的白骨,而是通向绿洲的路标……修养,是雨中人的彩虹,是攀援者的渴望,是跋涉者的路标……修养,留给临逝前一个无怨无悔的微笑,赠于今人一个矢志不渝的追求。这就是修养,一座辉煌灿灿的金桥,一端是现实的此岸,一端是理想的彼岸。只有修养在,才能涉惊涛履平川,攀高峰,一往无前!

李太白在贵妃捧砚,力士脱鞋的官场虚华之后,依然有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坦荡伟岸之修养;杜甫在官场落败,仍能站于人格的高度去审视那些曾经排挤他的政客之流,高呼“归去亦无风雨亦无情”之修养;而受时代的限制,一些人常常不得志;江州司马,沦落大涯,泪湿青衫;苏轼赤壁岩下高呼“人生如梦”;陆放翁临终低吟“万事空”;秋瑾女士狱中慨叹“秋风秋雨愁煞人”;更有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豪放修养。他们不甘平庸,不甘平凡,因此,修养使他们的精神闪光,人生辉煌。

鲁迅在“叫喊于生人中,既无赞同又无反对”的黑暗社会中,毅然决然地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喊,这是先驱者的崇高修养;毛泽东少小离家却“心系天下”,“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何等气度!只有这样的人,才配高歌“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可见,修养是一面镜子,可映出人格的高下;修养是一柄双刃剑,用以利众则万事可成,利己则毁誉终身。弃燕雀之小修养,扬鸿鹄之高翔,乃今天我们肩负之重任啊!

吾本庸人,世俗不堪?我们缺少的只是一颗有修养的心啊!让修养作为我们人生航船的发动机,携着我们向人生制高点全速进发!

篇9:修其身而天下平(二年级800字议论文)

“自古重贤豪,诗书教尔曹,人生皆有事,修已最为高。”最近在学习中,我知道了君子应该做的最基本的事。我想作为中学生的我们,更需要这种基础吧!

周恩来,我国老一辈政治家,他从少年时就严格要求自己,规定自己做到五不虚度:读书不虚度,学业不虚度,习师不虚度,交友不虚度,光阴不虚度。就因为他以自我修养为基础,才铸造出自己的伟大业绩,为中国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什么时候我们也能做到周总理的五不虚度,学习他那伟大的精神?说实话,也许世界上只有40%的人才能做到,这是因为这40%的人尽力了,他们全身心地去做好这件事情,争取做到最完美。

在上数学课的时候,老师曾给我们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十分普通的英语老师,在花园学校就业。他出身在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可是因为自己好学,素质高,在40岁时考上北京大学研究生。可这位老师还是喜欢学习,尤其喜欢读书,喜欢沉浸在读书的乐趣中,现已经成为北京大学的教授。从一个普普通通的小老师转变成一个名声在外的大学教授,这种变化实在让人吃惊。也许我们羡慕他的社会地位,也许我们羡慕他这种追求到底、坚持不懈的精神,但我们更要清楚:他是用自己的努力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这位老师之所以会有这么大的成就,是因为他是一位“君子”,拥有君子所应该拥有的品质。“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对于我们这些青少年来说,做一个君子,也许是一个自我挑战。比如,我们明知道垃圾食品不能吃,可偏偏要吃;明知道不能玩游戏,可偏要玩;明知道要好好学习,可就是不虚心认真。这些不良行为已成为我们成长的病虫,我们一定要消灭它们,真正做一个十全十美的中学生,正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让我们认真对待自己的每一件事,与其做不好,受到责骂,还不如认真做好,受到夸奖。同样是做,为什么不试着去做好呢?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每个人都努力去做一名君子,做一名优秀学生,对自己怎能没有好处呢?对社会来说又将是一个多么大的进步啊!

篇10:修养(中考200字议论文)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自古以来道德就是人们为人处事的行为准则。与此相反,西方国家却用规则作为人们与人处世的行为准则。历史的列车运转到了今日,我认为,应让道德与规则并行。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古至今都是以道德着称的文明国度。古时的“君子不乘人之危”“君子不夺他人之爱”和今天的“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等都是很好的道德信条,正因如此,中国才被称为礼仪之邦。西方文明虽不及中国文明博大精深,但其规则意识则为世人所褒扬。有些西方国家在建国之初,就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规定和许多法律规则,西方人也形成了浓厚的遵守法规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