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为什么准备相继访华? 法国:法国总统马克龙将在2025年12月3日至5日访华。 德国:德国总理默茨将在2026年1月访华。 英国:英国首相斯塔默将在2026年1月底访华。 表面看是礼节性访问,实际每个人都带着清单。欧洲经济卡在低位,工业缺订单、缺市场、缺信心。新能源、AI、绿色转型都绕不开中国的产能与市场。再加上美国的关税把成本抬高,欧洲企业不得不找第二条路,把风险分散到亚洲,尤其是中国。 三家盘算不一样。马克龙更看重航空、核能、文旅大项目,希望用大单稳就业和情绪。德国要守住汽车、电池、机床的产业链,避免关键环节外流。英国盯的是金融通道、教育与科技投资,想把服务业的优势重新连上制造业的东风。表面各走各的,目标却一致:抢在窗口期前站位。 为什么偏偏是现在密集来?一个原因是关税环境不确定,谁先捆绑住对华合作,谁就能替自家企业挡一部分冲击。第二个原因是俄乌战场可能变盘,欧洲得提前布局重建、生意和能源安全,而中国是关键变量。第三个信号更敏感:特朗普若真有对华行程,欧洲不想被动跟随,得先把筹码放桌上。 我和做外贸的朋友聊过,最近来自法德英的询盘明显多,问题很直接:价格、交期、稳定性。他们不谈口号,只问能不能签,能签多久。资金也是一样,钱最怕不确定,政策清晰就敢进场。 但难点也不小。欧盟的统一立场、对华审查、国内政党的拉扯,随时可能让协议在最后一刻卡壳。领导人来并不等于路线突然转向,更像是摸底加定调。中国会不会给更大的市场准入?欧洲能否在补贴、技术合作、数据流动上做出互惠安排?这才是谈判桌上的核心。 真正的看点有三条:一,能否出现跨行业的大单,像航空+清洁能源+高端制造的打包合作;二,是否推出面向欧洲的关税缓冲与绿色标准对接,给企业一条可操作的路;三,在地缘议题上是否留出模糊空间,为后续沟通预留弹性。落地与否,取决于彼此底线和时间表能不能对齐。 我的判断是,这轮密集访问会把气氛拉回到务实层面。竞争依旧,但合作会更聚焦在可衡量、能交付的领域。谁能把产业链安全和市场回报平衡好,谁就能撑过这个周期。 留个悬念:如果特朗普如期访华,欧洲现在抢到的先手能守住吗,还是会被下一轮节奏重排?等他们落地、看清名单和措辞,答案就不远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