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澳大利亚人离开中国之后,在社媒说了一句话:如果你仇视中国,那么亲自去看看吧 “如果你仇视中国,那么亲自去看看吧”,澳大利亚公民党参议员候选人、博主罗伯特·巴威克这句发自肺腑的感叹,戳中了当下国际舆论场最荒诞的痛点——太多人对中国的认知,从来不是来自亲眼所见,而是来自被剪辑的新闻和偏见的灌输。 作为一个原本对中国带着满脑子西方媒体“标准答案”的澳大利亚人,巴威克用一个月、9座城市的亲身行走,撕碎了那些刻意编织的谎言,这趟旅程不仅改变了他自己,更给所有带着偏见看待中国的人上了生动一课。 出发前,巴威克和绝大多数西方普通人一样,脑子里装着一套固化的“中国印象”:街头充斥着监控、夜晚出门不安全、人们冷漠排外、支付还得用现金、空气里都是雾霾。 这些印象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西方主流媒体常年筛选负面信息的“成果”——他们只拍拥堵的路口,不拍四通八达的地铁;只拍个别严肃的场景,不拍夜市里开怀大笑的人群;只提所谓的“人权问题”,绝口不提数亿人脱贫的奇迹。这种选择性报道,让很多从未踏足中国的人,坚定地认为自己掌握了“真相”。 但中国的真实面貌,从来不是靠偏见就能掩盖的。巴威克在成都的第一个深夜就被狠狠“打脸”:凌晨两点的街头,广场舞还在热闹,小吃摊冒着热气,他独自走了三条街,没有遇到任何危险,反而有摊主笑着问他要不要加辣。 这种深夜的安全感,不是偶然,而是中国社会治理的常态。2024年全球最安全国家排名里,中国稳居第三,仅次于新西兰和澳大利亚。 要知道澳大利亚的整体犯罪率约7%,而中国的刑事案件立案率多年来持续下降,即便是在人口密集的大城市,深夜独行也无需过度警惕。这种安全环境,是无数基层工作者和完善的治安体系共同造就的,却被西方媒体刻意忽略。 更让巴威克震撼的是中国的“便捷与温度”。他原本以为用英文沟通会寸步难行,结果发现扫个二维码就能买早餐,高铁票手机上点几下就能搞定,甚至在昆明火车站迷路时,一个十七八岁的志愿者主动帮他抬行李、送他到酒店门口。 这种技术带来的便捷和陌生人的善意,在西方媒体的叙事里是不存在的。他坐武汉高铁时特意查了数据,中国高铁总里程早就突破4.5万公里,是全球其他国家的总和还多,从武汉到广州三个多小时的路程,比澳大利亚最快的列车还要省一半时间。 而这些技术进步不是空中楼阁,背后是让7.7亿农村人口摆脱贫困的坚实基础——根据中国政府网的数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减贫人口占全球同期的70%以上,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从0提升到90%,水泥路修到了家家户户门口,这样的发展速度和民生改善,是任何不带偏见的人都无法否认的。 巴威克的转变,本质上是信息茧房的破碎。他在视频里坦言,之前对中国95%的认知都来自西方媒体,现在才知道那些画面有多片面。 这种片面不是偶然,而是西方媒体长期的叙事策略——他们把中国的发展解读为“威胁”,把中国的治理解读为“专制”,却从不解释中国如何用几十年时间完成了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工业化进程,从不展现普通中国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待。 就像他在长沙吃饭时,老板特意根据他的口味调整辣度还送了饮料,这种人与人之间最朴素的善意,从来不会出现在西方的负面报道里。 其实巴威克不是个例,法国游客皮埃尔在广州逛了一圈后说“中国人笑得比我还多”,韩国博主金敏圭拍南京地铁有序排队的视频感慨“和想象的混乱完全不同”。这些人都不是所谓的“亲华派”,只是做了一件最简单的事——亲自去看。 他们发现中国不是西方媒体塑造的“非黑即白”的符号,而是一个有活力、有温度、有矛盾也有进步的真实国家:有北京上海的高楼大厦,也有西安成都的烟火人间;有年轻人奋斗的压力,也有普通人安稳的幸福;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更有举世瞩目的成就。 巴威克的感叹,其实是在呼吁一种最基本的认知逻辑:评判一个国家之前,先去了解它。西方媒体的偏见或许能蒙蔽一时,但蒙蔽不了所有人。 当中国把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扩展到54个国家,当“China Travel”在海外社交平台热度攀升,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会像巴威克一样,走出信息茧房,看到一个真实的中国。 那些所谓的“仇视”,本质上是对未知的恐惧和对偏见的盲从,而打破这一切的最好方式,就是亲自踏上这片土地,用眼睛去看,用心去感受。 毕竟,真相从来不在别人的嘴里,而在自己的脚下。巴威克的故事告诉我们,任何带着偏见的仇视都是站不住脚的,因为真实的中国,从来不是靠谎言就能定义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