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媒:10月欧洲比亚迪突破日系陷困境   在欧洲,那个曾被德系、日系牢牢霸

顾议史实 2025-11-27 20:15:26

日媒:10月欧洲比亚迪突破 日系陷困境   在欧洲,那个曾被德系、日系牢牢霸占的汽车“竞技场”,现在起风了。   欧洲一直是全球最挑剔的汽车市场,油车时代,德系称霸,日系紧随其后,新能源时代来临,谁能真正吃下这块“硬骨头”?答案逐渐清晰。   比亚迪打入核心市场,德国、法国、荷兰等国家,而且,更让人惊讶的是,比亚迪在德国的销量已经连续两个月超过了特斯拉!   要知道,德国不仅是欧洲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还是大众、宝马、奔驰的老家,竞争之激烈可想而知。   特斯拉在欧洲一度像“鲶鱼”一样搅动市场,现在居然被比亚迪“反超”,这足以说明问题。   为什么比亚迪能行?靠的是“对症下药”的产品策略,欧洲消费者讲究环保、舒适、科技感,比亚迪就推出了专为欧洲市场打造的海豹、海鸥等车型:外形时尚、配置丰富、价格合理,连内部智能系统都根据欧洲用户的使用习惯做了本地化优化。   这种不是“照搬中国市场”,而是因地制宜“量身定制”的打法,显然比起一味输出“爆款”的套路更接地气。   而且,比亚迪在渠道建设上也下了狠功夫,从最初找不到愿意合作的经销商,到现在在德国、法国、挪威等主要市场稳稳扎根,它是一步一个脚印把欧洲市场“啃”下来的。   这种坚持和布局,不是短期营销能做到的,而是战略层面下了决心。   与比亚迪的高歌猛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日系车企在欧洲的集体滑坡。   丰田销量下滑了10.8%,日产下降3.2%,铃木跌8.8%,马自达减少9.0%,三菱更是大跌47.9%,这不是一两家企业出问题,而是整个日本汽车工业在新能源转型中的“掉队”。   问题到底出在哪?答案其实并不复杂:电动化转型慢、对欧洲市场的投入不足、技术路线保守,这三点,几乎精准戳中了日系车的“软肋”。   拿日产来说,它曾是混动车领域的先行者,但在纯电动车领域却明显失速,欧盟近年来对碳排放标准要求越来越严,2025年更是加大了对不达标车型的罚款力度。   日产因碳排放不达标,不得不向比亚迪“借碳”,共享排放池以规避巨额罚款,这背后的现实是,日产在欧洲的电动车销量远远不足以平衡其整体碳排放指标。   不仅仅是日产,整个日系阵营都显得“跟不上节奏”,丰田虽然在全球布局了混动、氢能等技术路线,但在欧洲这个“纯电优先”的市场,这种策略显得不合时宜。   铃木、马自达等品牌更是几乎没有像样的纯电产品,消费者选车,技术不行、价格不优、政策不友,谁还会买你?   更关键的是,日系车企对欧洲市场的态度一直是“有点敷衍”,长期以来,他们把北美和亚洲作为主力市场,对欧洲市场的投入相对保守。   当欧洲的电动车政策加速、消费者偏好发生剧烈变化时,日系车显然没有做好准备。   比亚迪的崛起,很多人第一反应是“电池技术强”,没错,它掌握了刀片电池、磷酸铁锂等核心技术,拥有完整的产业链优势,这的确是基础。   但真正让它能在欧洲站住脚的,不只是技术,而是战略上的“快、准、狠”。   比亚迪早早就定下“全面电动化”的目标,没有在混动、氢能之间反复横跳,而是坚定地走纯电路线,相比之下,日系车企在不同技术之间摇摆不定,导致资源分散、产品力不足。   比亚迪进入欧洲市场并不久,但起步之后动作迅速,几乎每个月都有新动作:新车型上市、新渠道开拓、新服务平台上线,它不是等市场教育消费者,而是主动引导消费者。   再者,是成本控制能力强,比亚迪靠自研自产,把电池、电机、电控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既能保质量,又能控成本。   这让它可以在欧洲市场打出“高性价比”的牌,既不损品牌调性,又能吸引大众消费者。   而在品牌形象方面,比亚迪也在悄悄完成“由实用向高端”的转变,从之前的“性价比之王”,到现在的“智能电动新贵”,比亚迪在欧洲的品牌认知正在发生升级。   这背后是产品设计、服务体系乃至营销策略的全面配合。   目前的市场变化只是开始,欧洲作为全球最早推行新能源政策的区域,未来几年还将出台一系列推动电动汽车普及的新规。   到2030年,多个国家将全面禁售燃油车,这对所有车企来说都是一场“生存考试”。   比亚迪已经交出了一份不错的答卷,但它要面对的竞争者也在不断追赶,包括大众、奔驰、宝马等传统强者也在加快电动化转型。   而特斯拉在技术和品牌上的领先,也依然构成威胁,比亚迪能否持续保持增长,还需要在产品创新、服务体验和品牌建设上持续发力。   而日系车企,如果再不转变思维、加码投入,未来的处境只会更加艰难,欧洲市场不会等人,也不会对“老朋友”手下留情,未来的汽车竞争,不再是“谁历史悠久”,而是“谁能读懂未来”。   未来的汽车世界,已经不是靠“情怀”和“金字招牌”就能赢的年代了,谁抓得住转型的风口,谁才配拥有下一个十年。 信息来源:10月比亚迪欧洲销量同比猛增206.8%,特斯拉大降48.5%——新浪财经

0 阅读:57
顾议史实

顾议史实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