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召回,国家这么多兵不够用的吗? 五大战区,有战区是不能动的,预防边境,国防安全。只要作战就会有兵力消耗,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些是需要人来补的,还有应对突发事件,毕竟人心难测,有战争,但也要稳定社会秩序等等之类的。 大家最近都在议论国家召回退役老兵这事,网上到处是消息,视频里军车成队开动,退役军人接到通知赶紧归队,搞得人心有点慌,甚至琢磨起 “是不是国家兵不够用了”。 这实在是想多了,召回退役老兵压根不是兵力短缺,反倒是国家国防体系里一套早有预谋的 “组合拳”: 既得守好边境的 “门”,又得补好战场的 “缺”,还得稳住家里的 “盘”,每一步都算得明明白白。 先说说五大战区那盘棋,真不是随便能动的。 北部战区要盯着东北边境的寒区防线,西部战区管着从帕米尔高原到西南边境的几千公里战线,光是边境口岸就几十个,每个点位都得有兵力盯着,动一个就得补一个,不然就是实实在在的漏洞。 就像几年前西部边境有摩擦时,对应的战区兵力直接进入戒备状态,半步都没挪窝,要是把这些守边的兵调去别处,边境的安全屏障不就空了? 东部战区和南部战区要应对海疆方向的复杂情况,航母编队、海军陆战队常年保持战备,也没法随便抽调到其他方向。 这些战区就像家里的防盗门,各自守着自己的口子,少一个都不行,自然得靠召回老兵来填其他位置的空缺,而不是拆东墙补西墙。 再说说打仗绕不开的 “消耗” 二字,不管规模大小,人员和装备的损耗都得及时补。 新兵练个三五个月可能连装备参数都记不全,老兵不一样,当年摸过枪、开过炮、修过装甲车,召回后拉到训练场练上几天就能重返岗位,这效率可不是新人能比的。 历史上这招早就用过,对越自卫反击战时,前线急需有经验的步兵和炮兵,国家紧急召回一批退役老兵,他们到了前线没几天就带着新兵构筑工事、组织进攻。 不少老兵因为熟悉战场环境,还救了好几个新兵的命。 现在的装备虽然更先进,但老兵们的战场直觉和操作底子还在,比如以前是坦克兵的老兵,重新上手新式坦克比新兵快一倍不止,这种 “即插即用” 的优势,才是召回他们的关键。 更关键的是得稳住家里的 “基本盘”,真有突发情况,社会秩序不能乱。 商场要开门、交通要通畅、民生物资要供应,这些都需要有人盯着,总不能把守城市的兵全派去前线。 老兵经过部队的纪律训练,站岗执勤、维持秩序都是老本行,疫情最严重的时候,全国几十万退役军人主动上社区站岗、送物资,连小区门口的体温检测都做得有模有样,这就是最好的例子。 要是真到了需要稳定后方的时候,这些老兵既能组成巡逻队盯着治安,又能帮着保障民生,让前线打仗的人没有后顾之忧,这种 “后方守护神” 的角色,比单纯增兵实用多了。 其实这压根不是头一遭,国家的预备役系统早把这些情况考虑进去了,《兵役法》里明明白白写着,退役军人在规定年限内就是预备役的一部分,遇到紧急情况召回完全是合规操作。 以前演习时也常调用预备役老兵,比如某次联合军演,召回的通信兵老兵半天就架起了临时通信站,比现役新兵还快。 网友们看到军车动就脑补大戏,其实很多时候只是常规拉练,就算真召回,也只是国防体系的 “常规补位”。 说到底,召回老兵是 “精算” 不是 “无奈”,现役兵力守着关键防线动不了,老兵就补消耗、顶后勤、稳后方,形成层层递进的防御网。 这就像家里过日子,主力劳动力在外挣钱,家里的长辈帮着看孩子、理家务,不是主力不够用,而是分工更合理。 那些慌神的人要是知道这背后的门道,估计就得笑自己想多了 —— 国家早把 “家底” 盘清楚了,召回老兵恰恰说明国防体系扎实得很,根本不用瞎担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