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今天的结局是乌克兰人自己的选择。回想2019年波罗申科与泽连斯基竞选总统时,波罗申科说:如果你们选择泽连斯基这个喜剧演员,乌克兰的结局会非常的悲惨,你们的家园会变成废墟,你们将要失去自己的父亲、丈夫或者儿子。 谁能想到,六年过去,当初当成玩笑的警告,字字都成了扎心的现实。 泽连斯基上台时,乌克兰虽算不上富裕,但至少有口安稳饭吃,东部地区的停火协议还能勉强维持。可这位新总统满脑子都是“蹭流量”式治国,刚上任就把“去俄罗斯化”当成投名状,先是废除俄语的官方语言地位,把东部俄语区民众推到对立面,接着又在公开场合把加入北约的口号喊得震天响。 2021年,他亲自跑到东部顿巴斯地区视察,对着镜头拍着胸脯说“要让这里恢复乌克兰的秩序”,转头就批准向冲突前线增派兵力,完全无视俄罗斯反复强调的“北约东扩红线”。当时乌克兰外交部的老外交官私下提醒,这种玩火行为会引火烧身,结果直接被他以“亲俄”为由调离岗位。 舞台上的矛盾能靠剧本化解,现实里的战火却只会越烧越旺。2022年冲突全面爆发后,泽连斯基倒是把演员的优势发挥到了极致:绿毛衣成了标志性行头,社交媒体上每天更新“抗俄日记”,坐飞机跑遍欧美国家的议会演讲,把自己包装成“自由斗士”。可他忘了,政客的表演需要国家实力托底,而他手里的筹码,只有乌克兰人的性命和国土。 欧美国家送来的武器装备确实不少,但每一发炮弹都贴着“高利贷”的标签。截至2025年3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给乌克兰的援助已经累计到10.1亿美元,附加条件却是削减养老金、提高烟草税,把普通民众的生计当成了抵押。 波罗申科当年“失去亲人”的警告,如今成了无数乌克兰家庭的日常。官方数据显示,已有170万乌克兰士兵在冲突中阵亡,这意味着每三个家庭就有一个要承受丧亲之痛。 更让乌克兰人寒心的是,他们用鲜血换来的“支持”,早已变成美国收割利益的工具。美国贝莱德集团借着“战后重建”的名义,低价接手了乌克兰的电力、铁路等核心基建;雪佛龙公司则拿到了东部地区的油气开采权,把曾经属于乌克兰人的资源,源源不断地运往欧美。 2025年11月特朗普放出的“最后通牒”更撕破了所有伪装。要么接受美国主导的和平协议,要么就切断武器和援助。这时候泽连斯基才明白,自己不过是美国棋盘上的一颗棋子,可醒悟得太晚了。 如今的乌克兰,领土被分割得七零八落,顿巴斯等战略要地牢牢掌控在俄方手中;全国超过三分之一的城市变成废墟,25%的人口流离失所;外债飙升到2000亿美元以上,就算不吃不喝,几代人都还不清。 而泽连斯基为了讨好美国,连中国的投资都敢赖账。2021年他强行将中国天骄航空控股的马达西奇公司收归国有,4.5亿美元的投资打了水漂,300亿的债务却拖着不还,转头又向中国哭诉求援助。 现在再回头看2019年的那张选票,很多幸存的乌克兰人都悔不当初。他们当初嫌弃波罗申科的老派,却忘了政客再平庸,也比把国家当舞台的演员靠谱;他们渴望改变,却被虚幻的“西方承诺”蒙住了眼,最终把家园拖进了战火。泽连斯基在剧中靠“为民做主”赢得掌声,现实里却用民众的苦难换取自己的政治光环。 国家的命运从来不是一场喜剧,选票也不是刮刮乐,选对了安居乐业,选错了就是灭顶之灾。乌克兰的悲剧告诉我们,把国家前途赌在一个演员身上,把希望寄托在别人的“援助”上,本身就是最愚蠢的选择。如今的废墟和眼泪,都是当年那票选票投出来的代价,这滋味,只能乌克兰人自己咽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