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小看了老美,美国在对华政策上,基本可以说没多大失误,他们没压制住中国的崛起那是因为中国这发展路子太独特了,超出了他们的理解。面对中国,美国就像拿着老工具箱,翻来覆去找不到合适的家伙。 近年来华盛顿的动作,是否让熟悉国际政治的人感到似曾相识?奥巴马时期的“亚太再平衡”尚未落幕,特朗普便挥起5000亿商品的关税大棒;拜登政府更将“精细化围堵”奉为圭臬,从芯片法案到“印太经济框架”,步步紧逼的节奏,几乎复刻了冷战时期的霸权剧本。 这套“压制模板”曾被美国视作制胜法宝——冷战时期将苏联拖入军备竞赛的泥沼,1985年又通过广场协议迫使日元汇率半年内从240跃升至120,为日本经济刻下“失去的十年”的烙印。那本翻了几十年的“霸权教科书”,似乎总能精准找到对手的命门。 但当这套逻辑遭遇中国,剧本的走向开始偏离预设。美国以为关税壁垒能让中国工厂停摆,产业链如日本当年般外迁,却低估了一个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的全产业链国家,其经济体系的抗打击韧性。 这里的工业体系不是散落的零件,而是精密咬合的齿轮组——从袜子到飞机,从上游矿产开采到下游总装交付,每个环节都与整体牢牢嵌合。当西方制造业因追逐利润走向“空心化”,中国反而凭借完整的产业生态,成为全球供应链中难以替代的枢纽。 当美国试图通过市场封锁扼住经济咽喉时,是否算准了中国14亿人口的内需潜力?这一规模在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不仅是生产者,更是消费者。2023年数据显示,国内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已突破80%,外贸依存度较十年前的60%以上降至30%区间,内需这道“缓冲垫”,让外部风浪难以撼动经济基本盘。 这与当年的日本截然不同。彼时东京严重依赖美国市场,经济命脉被牢牢攥在华盛顿手中;而中国凭借超大规模市场,即便面临金融战与供应链扰动,也能在自家循环中稳住阵脚——那些试图撤资的资本,最终发现自己早已与这条韧性十足的产业链深度绑定,进退两难。 科技领域的“精准打击”曾被视作绝杀。光刻机禁运、高端芯片断供、华为中兴被列入实体清单,在西方看来,这足以让中国科技产业“卡脖子”。若在数十年前,或许只能束手无策;但如今的封锁,反而成了自主创新的“压力测试”——当“买不如造”的共识形成,大基金注资、人才回流、技术攻坚的浪潮便不可阻挡。 短短数年,中芯国际14nm产线稳定量产,上海微电子28nm光刻机取得突破,当华为Mate60手机带着麒麟9000S芯片重回市场,世人终于看清:所谓“技术铁幕”早已布满裂缝。 更意外的是,在新能源、5G等赛道,中国不仅未被压制,反而实现换道超车。全球70%以上的电池产能、领先的风电光伏技术,让“世界工厂”同时成为“创新引擎”,这哪里是封锁的结果,分明是开放竞争中的突围。 地缘层面的“小圈子”策略同样收效甚微。美国主导的“四方安全对话”、AUKUS核潜艇合作,本质仍是冷战式的集团对抗;而中国选择的,是另一条路径——当第一岛链试图构筑壁垒,“一带一路”倡议已用十年时间串联起150多个国家的合作网络。 从铁路到港口,从资源开发到产能合作,亚非拉伙伴在互利共赢中看到了发展机遇。2023年“一带一路”贸易额突破2万亿美元的数字,印证了一个事实:当合作的蛋糕越做越大,任何封锁的企图都将沦为徒劳。 军事领域的底气,则让围堵失去最后筹码。福建舰下水、电磁弹射技术突破,标志着中国海军与顶尖水平的代差逐步缩小;J-35舰载机的稳定起降、南海常态化巡航,更让“自由航行”的霸权宣言失去威慑力。美军太平洋舰队面临的补给困境与装备老化,早已难以支撑冷战式的全域威慑。 说到底,中国的发展路径从未以“取代谁”为目标,而是在实力增长中争取公平的国际秩序。当西方固守“霸权逻辑”,用旧标尺丈量新现实,最终只会在刻舟求剑的焦虑中,见证一个文明古国的现代化突围——这或许不是美国政策的“失误”,而是历史规律的必然:任何试图用过去经验定义未来的努力,终将被时代抛弃
越来越上劲!11月25日,刚刚与特朗普通话后的高市早苗面对日媒《朝日新闻》公
【154评论】【13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