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 美国多家智库突然宣布了最新评估。 他们给出的关键信息很直白:空

峻磊淡泊 2025-11-25 14:25:16

就在刚刚 美国多家智库突然宣布了最新评估。 他们给出的关键信息很直白:空战正从“发现即摧毁”走向“锁定即绝杀”,谁能更快把目标稳稳抓住,谁的把握就更大。 拿我们手里的家底说话更清楚。歼-20从2017年列装,到近年进入高强度实战化训练,和空警-500、地面远程雷达配套使用,机载有源雷达配合数据共享,目标跟踪更连续。对面F-22、F-35同样走融合路子,但当探测能力差距缩小后,先看见不等于先解决,拼的是锁定速度和发射窗口。 导弹这块,外界已确认的主力是PL-15,强调远距打击与中段更新;更远的型号,坊间常把它称为“PL-17”或“PL-21”,具体参数未官宣,需谨慎看待。美国方面公开推进的是AIM-260,目标是超越AIM-120D。两边都在往远距打击加强,结论是一样的:一旦被稳定锁住,脱身几率变小。 流程也在重构。我们在训练中把预警机、战斗机和地面节点拉成一条线,更多采用被动探测与窄波束控制,减少暴露时间;美军也在强调低截获概率雷达和被动传感。这让“亮雷达先打我”这种老担心变成现实约束,谁敢长时间对空喊话,谁就更容易被定位。 电子压制的作用也在变化。公开资料与专业分析普遍认为,现役远距弹更强调抗干扰、过程更新和末段抗规避。美军的诱饵、干扰方式在近中距离有效,但在更远的交火距离下,时机和强度要求更苛刻,留给飞行员的机动窗口更窄。 把镜头拉到西太平洋更直观。我们强调整体探测覆盖和值班频次,公开演训画面里多机种协同越来越常见。美军在这片海空域活动距离长、补给链条多,一旦进入我们体系的覆盖边缘,就要考虑被远距锁定带来的额外风险。 美国没有停下脚步。AIM-260在推进,F-22、F-35的软件与弹药更新也在做,下一代项目目标更高。但这次更像体系对体系的较量,不再是谁单个平台更强,而是谁把“发现—锁定—发射—命中”的时间压到更短。 “锁定即绝杀”不是口号,而是压缩时间和减少环节。我们把预警、分配和打击拆分给不同平台,谁先把准星稳定在对方身上,谁就先把后续动作推进到位。美军也在做分布式打击,思路趋同,但推进速度和落地密度各有差别。 风险也随之提高。远距交战窗口短、信息密度大,更需要训练把识别、交接和终止条件做细,避免误判。这对双方飞行员都是压力,对指挥席位的要求更高。 所以今天的焦点不在某一枚导弹,而在整套打法。我们把链条做实,跨平台把控锁定过程,美方则试图用更长手臂与更强融合来还手,棋盘已经变样。 据多份公开报告与研判,美军在西太的行动空间可能正被压缩,行动前的方案需要更谨慎,原有的“先看见就占上风”不再可靠。他们的调整会继续,但节奏未必赶得上变化速度。 归结到一句话:时代在往“锁定即绝杀”靠拢,我们用体系把这件事落到了训练和装备上。这不是炫耀,而是对手也在认真对待的现实。 谁能把锁定做稳、把时间压短,谁就能在空中占住先手。现在,这条路我们走在前面。

0 阅读:117
峻磊淡泊

峻磊淡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