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万没想到!”河南一名奶奶在厨房做了一锅包子,由于刚出炉的包子太烫,于是放在客厅晾着,然而没想到的是,隔了一会儿一家人准备出来吃包子时却发现每个包子上都被做了“记号”。 在一个看似平常的中午,河南的一户人家里,一场关于“艺术”与“粮食”的冲突在八仙桌上悄然上演。 几缕阳光洒在客厅,桌上原本应当是白白胖胖、刚出炉的一笼包子,此刻却仿佛被人施了魔法——或者说,遭到了“突袭”。 这些带着麦香的面点,一个个披上了五颜六色的外衣,有的画着不规则的圆圈,有的被点上了歪歪扭扭的星芒,甚至有的被红色水彩笔做了独特的“记号”。 这一幕让忙活了大半天的奶奶有些发懵。 为了这顿饭,老人从清晨就开始操持,和面时的力度、发酵时的等待,再到调馅上锅,每一道工序都浸透着汗水。 包子刚出锅时太烫,为了让热气散去才端到外屋晾着,谁承想,这点空档竟成了孙子施展“才艺”的绝佳机会。 当全家人围拢过来时,看到的就是这样一副令人啼笑皆非的场景:洁白的面皮变成了大花脸,而那个“罪魁祸首”此刻正攥着水彩笔站在桌边,指节因为用力而发白,眼眶红红的,显然也被这突如其来的紧张气氛吓坏了。 面对这一桌被毁容的劳动成果,成年人的第一反应往往是复杂的。 有人拿起来轻轻捏了捏,发现水彩只是停留在表皮,并未渗透到馅料里,只要撕去外皮,里面依然干净卫生。 网络上的看客们吵翻了天,一派人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觉得这种糟蹋粮食的行为如果不来一顿皮肉之苦,孩子根本长不记性;另一派则认为体罚只会关上沟通的大门,甚至激起逆反心理,比起简单的打骂,让孩子懂得粒粒皆辛苦的道理才是正解。 而现实中,这位父亲的做法给出了一个教科书般的答案。他没有顺应看客们“暴打一顿”的激进情绪,也没有像溺爱者那样一笑了之。 他先把受惊的孩子拉到身边,动作轻柔地安抚了那紧绷的后背,然后指了指厨房案板上还未清理的残局。 那里散落的面粉和余下的馅料,无声地诉说着制作食物的不易。 父亲拿起一个被涂鸦的包子,耐心地讲述粮食如何从田间地头的播种、浇水、收割,再磨成面粉端上餐桌,这中间漫长的旅程经不起随意的轻慢。 那一刻,单纯的说教变成了具象的感知。 孩子看着奶奶额角还没干透的汗珠,再看看手里紧攥的画笔,那种关于“惜物”的模糊概念忽然变得清晰起来。 父亲没有没收他的创作欲,而是从抽屉里拿出了专门的画纸,同时也发出了一个新的邀请:下次想吃包子,不如一起进厨房试试。 这场风波并没有以眼泪收场,几天后的周末,厨房里果然多了一个忙碌的小身影。 那个曾经只会在包子上乱涂乱画的孩子,如今踮着脚尖,学着奶奶的样子笨拙地揉面。 尽管揉出的面团坑坑洼洼,包出来的形状也并不美观,但当热气腾腾的蒸笼再次揭开时,那种混合着麦香的成就感,远比画笔下的涂鸦要厚重得多。 孩子终究明白,在这个世界上,有些东西用来欣赏,而有些心血,值得用心去品尝和敬畏。 信源:奶奶一锅包子刚出锅,被孩子画满记号,爸爸反应相当佛系 网易新闻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