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最不希望中日开战的人,不是日本人,也不是我们国内的这些人,而是在日本有资产有

山河又月明 2025-11-25 12:18:47

现在最不希望中日开战的人,不是日本人,也不是我们国内的这些人,而是在日本有资产有房产在日本长期居住的中国人。 现在最不希望中日开战的人,确实是那些在日本有资产有房产、长期扎根的中国人,这份担忧藏在他们半辈子攒下的家业里,也刻在上世纪战争留下的旧伤疤里。 截至2024年底,日本的外籍居民人数已经达到377万,其中华人占比超过三成,这些人里有近七成是持有工作或技术签证的职场人,他们不是带着资本入场的冒险家,大多是靠着日复一日的勤恳工作才在异国站稳脚跟,而房产几乎是他们资产配置的核心——就像国内居民70%的资产集中在房产上一样,在日华人的财富也大多绑在了那一间间中古房、商铺或是公寓里。 上世纪的战争早就给过最惨痛的示范。当年东京银座、横滨中华街都是华商的聚集地,绸缎庄、杂货铺一家挨着一家,光是横滨中华街就曾有近两千家华人商铺,养活了上万华侨家庭。 可战争一响,这些铺子里的绫罗绸缎被炮火引燃,木质的门面在轰炸中塌成废墟,有人刚盘下的店面还没来得及挂上牌匾,就成了断壁残垣。 横滨中华街的妈祖庙当年香火鼎盛,是华侨们的精神寄托,也在战火中被损毁大半,直到战后多年才得以重修。 那些曾经靠着商铺谋生的家庭,一夜之间失去收入来源,有的只能变卖仅剩的衣物回国,有的则在战乱中离散,再也没能团聚。 历史里的这些细节不是传说,而是写在华侨史里的真实过往,如今在日华人翻起这些记载,就像看见自己的未来图景。 现在的在日华人,攒下一套房产的难度一点不比当年小。就像摄影师尼鹿,在青岛崂山区看着4万一平的房价望而却步,转头才发现北海道的中古房只要十万块左右,可即便是这样的“低价房”,也是她从摄影工作里一笔笔抠出来的预算,为了买房还特意飞赴小樽,差点被不良翻译坑走材料。 还有西川口开东北菜餐厅的张先生,从名古屋的汽车零件工厂打工起步,在北九州、出云市辗转开了好几家店才站稳脚跟,最后在西川口盘下190平米的店面,光是装修和请厨师就投了全部积蓄,店里的菜谱都是从国内印刷好运过去的,每一道菜的口味都藏着他留住同胞客源的心思。 这些房产和商铺不是数字,是尼鹿镜头下无数个熬夜拍摄的夜晚,是张先生在后厨盯到凌晨的忙碌身影,是普通中国人用时间和汗水换來的安稳。 更现实的是,这些资产在战争面前几乎没有抗风险能力。日本二手房市场平时的成交周期就长达6个月,一旦有战事苗头,买家会瞬间消失,急着出手就得降价10%-15%,可即便如此也未必能卖掉——毕竟没人会在炮弹纷飞时接手房产。 要是战火真的烧到居住地,房子被损毁更是血本无归,日本的房屋多是木质结构,抗轰炸能力极差,当年横滨中华街的商铺就是这样成片烧毁的。 除了房产,华人的小生意更经不起折腾,西川口的“小中国”里,烤羊肉串的摊贩、麻辣烫店的老板,生意大多依赖在日华人和中国游客,而中国游客贡献了访日外国人消费的30%,一旦开战,游客没了,同胞忙着避险,这些小店只能关门,库存里的食材、店里的桌椅都成了不值钱的废品。 他们的顾虑还藏在那些“隐性成本”里。在日华人大多缴纳了多年社保,可这些社保没法直接对接国内体系,真要是因为战争回国,医保、养老都得重新规划,之前交的钱等于打了折扣。 横滨开古筝教室的谢雪梅,把家搬到了中华街,孩子在当地学校上学,父母也跟着定居,要是开战,不光教室没了,孩子的学业得中断,老人的养老医疗也成了难题。 这些人早就把生活轨迹嵌在了日本的缝隙里:孩子的朋友在隔壁街区,常去的菜市场老板能叫出名字,甚至家里的水电煤账户都绑定了长期合约,一旦局势动荡,这些安稳的日常会瞬间崩塌,而重建这一切的成本,可能比当初扎根时还要高。 有人可能会说“大不了回国”,可对这些人来说,回国不是拎个箱子就能走的事。他们的资产绑在日本的房产里,生意绑在当地的客流上,生活绑在多年的积累里,就像当年那些在东京街头失去商铺的华商,不是不想走,是半生心血都留在了那里,走不动也舍不得。 上世纪的伤疤还没完全愈合,现在没人愿意再试一次那种家破人亡的滋味。这些在日华人不是不爱国,也不是贪生怕死,只是他们太清楚,自己攒下的每一分钱、买下的每一套房、经营的每一家店,都是半辈子的血汗,而战争只会把这一切碾成粉末,这种风险,谁也赌不起,也根本输不起。

0 阅读:315

评论列表

Life

Life

5
2025-11-25 12:49

小编一定是媚日的!有可能是间谍!

用户10xxx43

用户10xxx43

2
2025-11-25 15:01

进集中营

Life

Life

2
2025-11-25 12:49

小格局里小编有里,大格局里小编是间谍!

山河又月明

山河又月明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