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五岁,太可惜了! 因为妈妈要去医院生二胎,爸爸要照顾妈妈,五岁男童由爷爷奶奶照顾,发烧吃了退烧药也没有退烧,到医院高热惊厥两次,最后都没有抢救过来。 谁听了这个消息不揪心啊!一个鲜活的小生命,还没来得及好好感受世界,就因为一场发烧匆匆离去。很难想象,孩子的父母在迎接新生命的同时,要承受失去大宝的锥心之痛,那种喜悦与悲痛的剧烈碰撞,足以击垮任何一个家庭。而爷爷奶奶,恐怕这辈子都要活在自责里——他们明明是想帮儿女分担,却因为一时的疏忽,永远失去了疼爱的孙子。 事后了解到,孩子发烧的第一天,体温就冲到了39℃,爷爷奶奶按照老经验,给孩子吃了家里常备的退烧药,又用厚被子把孩子裹起来“捂汗”。他们觉得,发烧就是“着凉了”,捂出一身汗就好了,哪知道退烧药吃下去没半小时,孩子就开始浑身发抖,眼神发直。老人吓坏了,赶紧给儿子儿媳打电话,等夫妻俩从医院赶回来,再送孩子去儿科急诊时,已经错过了最佳抢救时间。 孩子在抢救室里两次高热惊厥,小脸憋得发紫,医生拼尽全力也没能留住他。医生说,高热惊厥多发生在6个月到5岁的儿童,体温骤升或持续高烧时容易诱发,一旦出现抽搐、意识模糊的症状,必须立即就医,而不是靠“捂汗”“物理降温”硬扛。更关键的是,退烧药不是万能的,服药后体温没降甚至持续升高,就说明病情可能超出了普通感冒的范畴,必须及时排查是否有肺炎、脑炎等并发症。 这起悲剧的背后,藏着太多值得深思的问题。现在很多二胎家庭,父母忙于照顾新生儿,往往会把大宝托付给长辈照看。长辈们的爱毋庸置疑,但他们的育儿知识大多停留在几十年前,很多老观念不仅没用,还可能害了孩子。比如“发烧捂汗”“感冒不吃药硬扛”“辅食越软烂越好”,这些根深蒂固的想法,在科学育儿理念面前,其实都是风险隐患。 根据儿科临床数据统计,我国每年有近百万儿童因发热相关并发症就医,其中高热惊厥的发生率约为3%-5%,虽然多数患儿预后良好,但如果处理不当或延误治疗,可能会导致脑损伤、癫痫等后遗症,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更让人揪心的是,一项针对老年群体育儿知识的调研显示,超过60%的祖辈不知道“持续高烧超过38.5℃需及时就医”,近半数老人认为“退烧药可以反复吃”,这些认知盲区,正是悲剧发生的导火索。 除了长辈的育儿知识匮乏,二胎家庭的照顾分配失衡也不容忽视。很多父母在孕期和产后,会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准妈妈和新生儿身上,不自觉地忽略了大宝的需求。他们以为孩子已经懂事,能自己照顾自己,却忘了五岁的孩子依然需要细致的呵护,尤其是在生病的时候,更需要家人的密切关注。如果孩子发烧的第一时间,父母能及时沟通,或者提前叮嘱爷爷奶奶遇到特殊情况立即就医,或许这场悲剧就能避免。 其实,类似的悲剧并不是个例。前两年就有新闻报道,三岁女童因为奶奶误将成人感冒药给她吃,导致药物过量中毒;还有五岁男孩被爷爷带着去游泳,呛水后没及时处理,引发肺炎去世。这些案例都在提醒我们,育儿从来不是“凭经验”就能做好的事,尤其是在医疗条件发达的今天,科学的育儿理念和及时的就医意识,比什么都重要。 对于二胎家庭来说,平衡好两个孩子的照顾的同时,更要做好长辈的育儿科普。可以提前带长辈参加社区的育儿讲座,或者把常见疾病的处理方法、就医指征打印出来贴在家里,遇到问题时及时沟通,而不是等到出事才追悔莫及。社会层面也应该多开展针对老年群体的育儿知识普及活动,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让长辈们了解科学育儿的重要性,减少认知盲区。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每个生命都值得被认真呵护。这场悲剧给所有家长敲响了警钟:育儿无小事,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无论是长辈照看还是父母亲自照顾,都要以科学为依据,以细心为前提,别让老观念耽误了孩子,别让一时的疏忽变成一辈子的遗憾。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