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大姐”突然成了网络热议的焦点,这种平时见了都要绕着走的昆虫,竟然被医生点名“可以吃但别多吃”,甚至在四川乐山等地成了“极品下酒菜”,价格飙到每斤上千元,这反差感让不少网友直呼“活久见”。 先说说这“臭大姐”到底是啥。它学名九香虫,是半翅目蝽象科的一种昆虫,北方叫“打屁虫”,南方叫“屁巴虫”。别看它名字土气,在《本草纲目》里可是被记载为中药材,有“理气止痛、温中壮阳”的功效,专门用来调理脾胃虚寒、腰膝酸软、肾虚阳痿这些毛病。不过得注意,能吃的九香虫是人工养殖的特定品种,像稻绿蝽、茶翅蝽这些野生品种可碰不得它们不仅臭得熏人,还可能带着农药残留、寄生虫和细菌,直接吃容易恶心呕吐,甚至过敏。 那为啥有人愿意花大价钱吃它?说白了,还是冲着它的“药补”价值。乐山、贵州、云南等地的人早有吃九香虫的传统,尤其是冬天,抓上一把活虫,先用温水烫死去臭,再丢进油锅里炸到金黄酥脆,撒点盐就能上桌。贵州人还喜欢用橄榄油爆炒配韭菜,据说“一碟屁巴虫,胜过满蒸笼”。更讲究的,会把九香虫泡进酒里密封七天,做成药酒,每天喝两口。不过医生特别提醒:九香虫性温,体质燥热、容易上火的人吃了可能长痘、口干;孕妇、儿童和生理期女性更要慎用。 吃多了会咋样?云南去年就出过案例:10个人聚餐时喝了九香虫泡的酒,结果集体中毒送急诊。原来虫体里的活性成分和酒精代谢产物一“打架”,容易引发横纹肌溶解症。就算不配酒,单纯吃多了也受不了昆虫蛋白含量高,消化不好的人容易腹胀腹泻;要是处理不干净,没除净臭腺或没彻底烘干,残留的毒素长期吃可能伤肝伤肾。中医里九香虫的药用剂量是每次3到9克,换算成油炸虫大概也就十几只,可有些地方按“个”卖,零卖五毛一只,有人一吃就是几十只,这量早超标了。 其实九香虫从“人人嫌”到“抢手货”,背后是传统食疗文化的回归。乐山有大渡河边的“捉虫大军”,贵州有“专职捕虫人”,市场上高品质的九香虫干货能卖到上千元一斤,贵阳部分餐厅还把它当特色药膳供应。不过医生反复强调:九香虫本质是药材,不是日常食材,健康人没必要跟风吃。真想尝鲜,建议去专业餐饮机构,别自己在家瞎琢磨烫杀、油炸、控温,每一步都得讲究,少一步都可能吃出问题。 说到底,“臭大姐”从“生化武器”变成“养生宝贝”,靠的是中医理论的支撑和现代加工技术的保障。但再好的东西也得适量,毕竟“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心补”,健康这事儿,还是得听医生的。 来源:大众新闻-大众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