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魏银仓用手段把董明珠耍得团团转,并成功骗取26亿,之后又麻利地逃往美国,但姜还是老的辣,最后还是董明珠赢了! 2023 年银隆新能源的发车仪式上,几十辆客车列队驶出工厂。 董明珠站在厂区门口,看着车身上的银隆标志,眼神平静而坚定。 谁能想到,这家年营收超百亿的企业,曾被魏银仓骗走 26 亿。 而魏银仓的失败,从他编织骗局的第一天起,就早已注定。 魏银仓的骗局,早从收购美国新能源公司时就埋下伏笔。 他花 3 亿买公司,眼里只有钛酸锂电池的 “噱头”,从没想过技术落地。 明知电池体积大、适配性差,却故意隐瞒缺陷,只吹嘘 “5 分钟充电”。 他以为靠包装就能蒙混过关,却忘了技术谎言终会被现实戳穿。 2015 年酒会设局,魏银仓算准了董明珠的 “技术焦虑”。 格力当时面临增长天花板,董明珠急寻第二曲线,他正好递上 “橄榄枝”。 可他错把董明珠的 “雷厉风行” 当成 “冲动冒进”,以为能轻松拿捏。 他没料到,董明珠虽敢投资,却对 “结果” 有着极致要求。 为了让骗局逼真,魏银仓在珠海银隆工厂搞 “表面工程”。 生产线故意搞得热火朝天,甚至临时雇佣工人假装忙碌,掩人耳目。 可他只做 “面子” 不做 “里子”,工厂没有完善的品控体系,生产效率极低。 他以为靠 “视觉欺骗” 能蒙混过关,却不知实业的核心从不是热闹 。 董明珠个人投 26 亿后,魏银仓的贪婪很快暴露。 他没把钱投入研发,反而通过关联交易转移资金:成立空壳公司接订单。 用银隆的钱给自己买豪车、置房产,甚至挪用公款填补个人债务。 2017 年魏银仓夸下 “300 亿销售” 的海口,彻底暴露了他的不切实际。 当时银隆的产能不足千辆,他却敢脱离实际定目标,只为稳住董明珠。 年底业绩仅十几亿,巨大的反差让董明珠警觉,直接介入管理层核查。 他以为靠 “吹牛皮” 能拖延时间,却忘了商业的本质是 “实力匹配目标”。 东窗事发后,魏银仓的第一反应不是补救,而是 “跑路美国”。 他留下烂摊子:10 亿资金去向不明,工厂停工,员工工资拖欠。 他以为逃到国外就能高枕无忧,却低估了中国司法的追讨力度。 红色通缉令的发布,让他成了全球追逃的对象 —— 这是他第六个失败原因,也是最致命的一个。 魏银仓的骗局能短暂得逞,靠的是 “信息差” 和 “情绪拿捏”。 可他从没想过,实业不是 “一锤子买卖”,需要长期的技术、管理支撑。 他既没有深耕技术的耐心,也没有经营企业的能力,只靠投机取巧。 这种 “只想圈钱不想做事” 的心态,注定了他最终的失败。 反观董明珠,在发现被骗后没有沉沦,而是迅速展开反击。 她一边报警起诉,通过司法途径追讨损失,锁定魏银仓的犯罪证据。 一边亲自接管银隆,砍掉骗补项目,推动技术团队优化电池性能。 她把格力的 “质量管控”“成本控制” 体系搬进银隆,让企业重焕生机。 2021 年,格力通过司法拍卖拿下银隆 47.93% 的股份,董明珠彻底掌控局面。 银隆的钛酸锂电池技术不断突破,适配了公交、储能等多个场景。 2023 年,银隆的新能源客车销量突破 1 万辆,营收稳居行业前列。 而远在美国的魏银仓,只能在流亡中看着曾经的 “猎物” 变成 “黑马”。 如今的董明珠,依旧活跃在银隆和格力的管理一线。 她偶尔会在采访中提及这段经历,却从不说 “后悔”,只说 “吃一堑长一智”。 银隆的工厂里,生产线 24 小时运转,每一辆客车都承载着 “实业兴邦” 的信念。 而魏银仓,至今仍在红色通缉令名单上,不敢回国,成了商界人人警醒的 “反面教材”。 魏银仓的失败,不是 “运气不好”,而是 “德不配位、能不配财”。 他想靠谎言和投机走捷径,却忘了商业的底色是 “诚信与实干”。 而董明珠的 “逆袭”,也不是 “偶然”,而是她敢承担、能解决问题的企业家精神。 这场较量的结局早已证明:靠骗局起家的人,终会被骗局反噬;靠实干立足的人,终会被时代善待。 信息来源:网易新闻-魏银仓到底有何手段,骗走董明珠26亿,将霸道总裁耍得团团转

顾山永名
董小姐造车赢了,雷布斯造车输了[大笑][大笑][大笑]
张生
赢了啥?
谨言慎行
你说了个🦉
用户10xxx95
真的是“为银仓”!
用户10xxx44
董小姐最后也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