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卖身没过几天,黛安芬又宣布全面退出中国市场... 中国子公司于2025年11月21日发布官方声明,确认自2025年12月31日起全面停止在中国大陆的运营。 说白了,外资品牌在中国市场的集体“退烧”,本质就是本土力量崛起下的必然结果,而国企托底、国货出海才是未来的真正底气。 这阵子外资圈的动静简直跟多米诺骨牌似的,星巴克刚把中国区六成股权卖给本土资本没过几天,德国内衣老牌子黛安芬就紧跟着官宣要撤了,11月21号发的声明说得明明白白,今年12月31号起彻底停止中国大陆运营,线上线下渠道从12月初就开始陆续停摆,连会员积分兑换都只给到11月底截止,看着商场里那些挂着5到8折清仓牌的黛安芬专柜,真有种时代翻篇的感觉。 先得说句实在话,我可不是崇洋媚外的人,但这些年在外头吃饭购物的体验摆着,肯德基、麦当劳这些外资连锁确实有股死磕品控的劲。 就拿机场来说,同样是汉堡,连锁品牌的肉饼厚度、生菜新鲜度跟市区门店没差,星巴克的拿铁奶泡密度也不会因为客流量大就糊弄事,虽说价格比普通门店贵不少,但至少不会给你搞偷工减料那套。 反观有些非连锁的餐饮小店,食材新鲜度没保障不说,卫生条件更是堪忧,真心建议能避开就避开。 但这次黛安芬退场,还有星巴克交权,真让人忍不住想喊句“终于”,这些外资品牌可不是被谁逼走的,是自己跟不上趟了。 黛安芬就是个典型,1886年创立的老牌子,1992年就来中国设厂,巅峰时门店超900家,结果偏偏卡在产品上不动弹。 现在中国女生早不迷钢圈塑形那套了,2024年无钢圈内衣市场占比都到68%了,它还抱着钢圈产品线不放,后来再想推舒适系列,大家早认准Ubras、内外这些本土品牌了,人家Ubras才五年就做到年销20亿,线上卖得比线下还火。 更别说黛安芬动辄两三百、甚至上千的定价,比本土品牌贵三成,版型还不合中国女性体型,市场份额从2015年的5.2%跌到去年不足1%,撤场其实早有预兆。 这背后其实是中国市场的逻辑变了,以前外资品牌是商场的“香饽饽”,星巴克、H&M都能占着首层好位置,现在商场抢着要的是华为、比亚迪这些国货。 餐饮圈更明显,星巴克单杯均价37块,瑞幸才14块多,后者门店都超过2.6万家了,比星巴克多三倍还不止。 汉堡王也一样,在中国才1300多家店,去年单店年销才40万美元,最终还是卖了83%股权给本土资本,不是中国市场不行了,是本土品牌太能打,从产品到渠道都摸准了国人的需求。 最让人提气的是,外资撤出去的空档,国货已经开始往外冲了,就像内衣品牌HSIA遐,直接把专场秀开到了纽约,靠着“大胸显小”的精准设计和轻薄面料技术,生意都做到了欧美、中东这些地方。 这跟以前外资品牌单向输入完全反过来了,以前是我们追着外资的潮流走,现在是中国设计、中国品牌去海外圈粉。 说到底,私资向来是逐利的,真到民族有难的时候跑最快,只有国营企业占住绝大多数关键领域,才能守住基本盘,现在看着外资品牌一个个调整策略,国货反而越来越硬气,这种攻守转换的感觉确实过瘾。 文章仅代表个人看法,你觉得外资品牌退场是国货真的强了,还是他们在耍“轻资产”的小聪明?你最近有没有挖到宝藏国货?欢迎在评论区聊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