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连遭受经济反制,日本政客撑不住了,呼吁中方保持冷静 最先扛不住的就是日本的水产品行业,这可是被反制直接命中的 “重灾区”。日本内阁官房长官木原稔在记者会上急着表态,说要加强和中国的沟通,想让日本的水产品能顺利卖到中国来,还嘴硬说没收到中方停止进口的通知,可实际情况早就瞒不住了。 去年 9 月两国好不容易达成共识,重启了部分水产品进口,结果日本这边没老实多久,就又出了幺蛾子,中方自然不会再轻易买账。现在日本的盐渍海参就算空运到了中国,通关手续也卡得死死的,日方官员跟中方反复进行技术性磋商,可中方态度一直很消极,说白了就是事实上的暂停进口,这让日本水产企业急得团团转。 除了水产品,日本政客更怕的是中方可能扩大反制范围,尤其是稀土出口管制的阴影,让他们坐立难安。日本的半导体、汽车等核心产业,对中国的稀土依赖度高得吓人,几乎到了 “离了就玩不转” 的地步。 稀土是制造高精度芯片、汽车零部件的关键材料,要是中方真的收紧甚至停止出口,日本这些引以为傲的产业都得停摆。日本外务省内部早就炸开了锅,不少官员私下里都在嘀咕,担心中方的反制态势会进一步升级,到时候可就不是水产品卖不出去那么简单了。 之前还有人嘴硬说 “可以找其他国家替代”,可现实是,全球稀土供应链中,中国的地位短期内根本没法撼动,就算能找到替代来源,成本也会暴涨,最后还是得转嫁到企业和消费者身上,吃亏的还是日本自己。 日本政客之所以这么急着求和,本质上是因为中国市场对他们来说太重要了,根本丢不起。早有数据显示,中国早就成了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对华出口占日本出口总量的 22%,比对美国的 18.4% 还高,尤其是 2020 年全球疫情期间,中国更是日本唯一的出口增长对象国,汽车及零部件、有色金属等对华出口都在增加。 现在中方的反制虽然还没全面铺开,但已经让日本不少依赖中国市场的企业感受到了寒意。汽车产业作为日本的支柱产业之一,之前对华出口一直顺风顺水,可现在随着中方的反制措施,不少日本车企的销量已经开始下滑,库存积压越来越多,工厂甚至面临减产的风险。 之前还在高调鼓吹 “对华强硬” 的自民党政调会长小林鹰之,现在也不得不改口,强调 “需要让中方冷静应对”。这话听着像是在劝和,实则满是无奈,潜台词就是 “别再加大反制力度了,我们扛不住了”。 可当初是谁在背后煽风点火,破坏中日贸易合作的基础?又是谁不顾中方反对,做出各种损害两国互信的事情?现在自食恶果了,才想起呼吁 “冷静”,哪有这么便宜的事情。 让日本政客更焦虑的是,中方的反制措施还在持续发酵,国际市场也开始重新评估中日贸易关系,不少跨国企业为了规避风险,已经开始调整供应链,减少对日本产品的依赖。 这对日本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原本就复苏乏力的经济,现在更是雪上加霜。之前日本还指望靠出口拉动经济增长,可现在最大的出口市场对他们关上了大门,其他市场又难以弥补这个缺口,经济增长的希望变得越来越渺茫。 日本国内的中小企业更是哀嚎一片,这些企业抗风险能力弱,很多都是靠着给大企业做配套或者直接对华出口生存,现在订单没了,资金链断裂,倒闭的风险越来越大。 面对这样的困境,日本政客除了呼吁中方 “保持冷静”,似乎也没什么好办法。自民党政调会长小林鹰之强调 “需要让中方冷静应对”,可他忘了,当初日本做出损害中方利益的事情时,怎么没想过要 “冷静”? 日本维新会共同代表藤田文武说 “不希望民间贸易受到影响”,可民间贸易受到冲击,根源不就是日本政府的不当行为吗?现在想起来心疼民间企业了,早干嘛去了?这些政客的呼吁,与其说是在求和平,不如说是在求中方手下留情,放过日本的经济。 其实,中方从来都不想搞贸易对抗,一直主张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分歧。可日本之前根本不把中方的善意放在眼里,一次次挑战中方的底线,做出各种损害两国互信的事情。中方的经济反制,不过是被迫采取的正当防卫措施,目的是让日本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回到对话协商的轨道上来。 日本要是真的想解决问题,就应该停止各种挑衅行为,正视中方的核心关切,用真诚的态度和实际行动修复两国关系。而不是一边呼吁中方 “冷静”,一边还在背后搞小动作,这样的两面派做法,根本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说到底,贸易合作的基础是相互尊重、互利共赢,任何一方想靠强硬手段施压,或者搞单方面的挑衅,最终都只会自食恶果。日本政客现在的处境,就是最好的证明。 希望日本能从这次的教训中吸取经验,摒弃冷战思维和霸权逻辑,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和中方一起维护两国贸易合作的大局。只有这样,才能让两国人民都受益,否则,再怎么呼吁 “冷静”,也挽救不了日益下滑的中日贸易,更挽救不了日本岌岌可危的经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