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一位高二男生火了!不是因为帅气的外表,也不是因为惊艳的才艺,而是他居然3年

昌茂病号显眼包 2025-11-21 18:41:07

河南,一位高二男生火了!不是因为帅气的外表,也不是因为惊艳的才艺,而是他居然3年不碰手机,把成绩冲了年级前十,成了全网羡慕的自律学霸! 最近,郑州一所高中的高二男生李东霖,成了校园里的“风云人物”。不是因为长得帅,也不是靠什么特长才艺,而是全校师生都知道,这孩子已经整整三年没碰过手机了。 更让人佩服的是,曾经成绩跌落到班级中下游的他,如今稳稳地站在年级前十,成了连老师都忍不住夸赞的自律学霸,网上刷到他故事的人,都忍不住感叹“这毅力太牛了”。 谁也没想到,现在的“自律标杆”,以前也是个被手机“绊住脚”的普通学生。初二那年暑假,李东霖本来计划补补薄弱的数学和英语,可刚拿起手机查单词,就被弹窗的新闻勾了过去,等反应过来,又刷起了短视频。那些不用动脑子的搞笑片段、快节奏的剧情,像有魔力似的,让他一刷就是大半天。作业本摊在桌上,直到傍晚都没写几个字。 暑假结束的摸底考,给了他当头一棒。数学成绩比期末跌了二十多分,英语完形填空几乎一半都是红叉,排名直接掉到班级倒数。拿着成绩单,李东霖盯着上面的数字发呆,想起暑假里“越刷越空虚”的日子,终于狠下了心,必须把手机彻底“请”出自己的生活。 他当天就把手机交给了爸妈,跟他们说“除非急事,不然别给我”。刚开始的日子,比他想象中难得多。课间休息时,同学们围在一起刷视频笑作一团,他的手会下意识地往桌兜摸,摸到空无一物时,心里空落落的;放学回家,爷爷奶奶好几次习惯性地把手机递过来,又慌忙缩回去,换成一杯热牛奶。晚上写作业累了,他甚至会下意识地去摸枕头边,才想起手机早就不在了。 但李东霖没回头,他把从手机里“抢”回来的时间,一点点填进了真实的生活里。以前刷短视频的四十分钟,现在变成了整理错题本,他把数学错题分类记在便利贴上,贴满书桌前的墙,每天睡前都看一遍;周末不再窝在沙发上玩手机,而是去图书馆翻纸质书,或者参加学校的辩论社,和同学争论得面红耳赤;放学后的操场也成了他的地盘,跑步时风吹过耳边的声音,比手机里的背景音乐更让他踏实。 有次班级组织志愿者活动,去社区照顾独居老人,李东霖第一个报了名。帮老人打扫卫生、读报纸的间隙,他和老人聊天,眼神清亮又专注,不像班里有些长期盯着手机的同学,说话时总带着点眼神飘忽的呆滞感。要是需要联系爸妈,他要么借同学的手机打个短电话,要么就去学校的公用电话亭,反而觉得少了很多干扰。 这种“物理隔绝”带来的变化,慢慢显现出来。以前上课,他总担心手机有消息提示,思绪动不动就飘走;现在没了牵挂,听课效率高了不少,讨论难题时,思维像开了闸的洪水,连贯又清晰。第一次月考,他的数学成绩就涨了十五分,英语也有了明显进步。 三年坚持下来,他不仅冲进了年级前十,连视力都比周围戴眼镜的同学好得多,体检时视力表上的小数视力,让校医都夸他“爱惜眼睛”。 李东霖的事传开后,有人佩服,也有人提出疑问:现在都是数字化时代了,不碰手机会不会错过学习资源?还有人说,对留守孩子来说,手机是和爸妈联系的唯一方式,这种“一刀切”的方法不适用。李东霖自己也从没说过手机是“洪水猛兽”,他只是觉得,当初自己自控力差,手机成了“绊脚石”,上交手机是最适合他的办法。 其实在他们班,班主任还特意设了个“养机处”,谁觉得手机影响学习,都可以暂时交上去,李东霖的手机就一直安安静静地放在那里。 他用自己的经历证明,自律不是和科技对抗,而是把大脑的控制权从算法手里夺回来。那些总说“离不开手机”的人,或许不是真的需要,只是习惯了被即时满足的短视频、消息提示牵着走。 现在的李东霖,放学路上会和同学讨论难题,周末帮家里做家务,偶尔去图书馆泡一下午。他没错过成长里重要的事,反而因为专注,收获了更好的自己。对很多被手机困扰的学生来说,李东霖的故事不是要大家都“戒手机”,而是告诉大家:当你分不清手机是学习工具还是消遣玩具时,试着“断网”一会儿,把注意力放回身边的人和事,或许就能找到进步的方向。 信息来源:大参考

0 阅读:17
昌茂病号显眼包

昌茂病号显眼包

感谢大家的关注